
鄭建忠創(chuàng)作中。
東南網(wǎng)6月13日訊(本網(wǎng)記者 潘賢利 顏財斌 通訊員 王雙季)“中國陶瓷藝術有其輝煌的歷史,如今它面臨新的挑戰(zhàn)。作為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們都應該認真對待,考慮如何轉型升級,其中最重要的是自身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高,在立足傳統(tǒng)中推陳出新,如此才能打破僵局,贏得華麗轉身。”福建省德化縣至鼎陶瓷研究所藝術總監(jiān)鄭建忠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雖然他的作品還是以佛教題材為主,但正因為不斷融入香道、水的理念,使得產品更有生命力,得到了業(yè)界和客戶的認可。
走進至鼎陶瓷研究所新的展示大廳,雖然還沒有完全布置好,擺放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一件件精致、簡約的觀音等佛教白瓷擺件,則讓人有種與眾不同的感受。鄭建忠說:“這些觀音、侍女等,看似簡單,特點主要在于與香道有效的融合,使得它不會單調,也塑造了更好的意境;此外,以水的理念結合佛教,動靜結合,體現(xiàn)出佛教的純潔。”
鄭建忠出生于瓷都德化、畢業(yè)于泉州市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專業(yè),是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2010年創(chuàng)辦福建省德化縣至鼎陶瓷研究所。創(chuàng)業(yè)10多年來,他一直思考的是,在以佛教題材為主的德化陶瓷界里,如何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呢?為此,他也在不斷的進修、學習,跳出傳統(tǒng)的條條框框。

展廳擺放精致、簡約的白瓷擺件作品。
“要創(chuàng)新就要走出去,通過與高校學院的接觸,不斷吸收到學院的理念,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創(chuàng)作。”鄭建忠說,幾年來,不斷有高校來研究所交流。今年5月中旬,清華大學高研班就有10多人來研究所,他們中有博士后、美學教師等,他們不拘一格,每人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把藝術理念與陶瓷結合,大膽創(chuàng)作。
“陶瓷藝術表現(xiàn)美的過程中必然會顯示創(chuàng)作者的學識和思想境界的。這學識除了專業(yè)知識外,還要雜取博收,以便開闊眼界,這是審美觀念轉變和水平提升的途徑。因為藝術必須走向文化,才會寬宏,才會有內涵,才會走得更遠。通過與清華大學高研班一段時間的交流,我也學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將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中加以運用。”鄭建忠說,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可謂大浪淘沙,很多工藝師要么被迫淘汰,要么轉行,為了讓自己不被淘汰,目前公司采取“以商養(yǎng)藝”的策略。作為創(chuàng)業(yè)者,如果純粹走藝術品路線,在目前消費者不是很成熟的情況下,還沒有辦法支撐團隊的運營,因此,公司也在阿里巴巴、央視網(wǎng)等渠道賣作品。除了國內市場外,韓國、日本等國家也不斷有客戶定制產品。“正是作品暢銷,保證了團隊的運營,我也有更多的精力來創(chuàng)作。”
對于當代陶瓷藝術如何適應新型市場經濟的挑戰(zhàn)和收藏需求,鄭建忠認為,作為客體,即創(chuàng)作對象,雖然優(yōu)質材料比較稀缺昂貴,但用之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效果會比普通或參雜型材料好很多,視覺沖擊力自然會令人贊嘆。此外,當今的藝術氣氛有些浮躁和急功近利,很多創(chuàng)作者都會受到各種誘惑而放棄初心,背道而馳了,藝術就下滑了,乃至走向庸俗。陶瓷藝術基本上是匠人在做的,他們不像文人墨客有淵博的學識,堅定的意志,也就比較容易受市場的誘惑而隨波逐流。在當代,陶瓷藝術的進步需要匠人們在學識上、意識上、審美上都能找到突破口,雖然轉型升級很辛苦,但一定會苦盡甘來。
正是意識到轉型升級中,需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學識、審美等水平,鄭建忠也將通過到院校的進修學習,不斷開拓視野,制作出有生命力的藝術品。“我的下個目標,是到北京等大城市辦展。”鄭建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