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藝術家Laura K.Sachs在創(chuàng)作中

楊 起(德籍華人)
原田久(日本)

三井圜子(日本)
Gaetano Di Gregorio(意大利)

Nicole Donkers(荷蘭)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其境內的德化瓷早在宋元時期就作為重要輸出商品,大量外銷歐洲、東南亞和中東地區(qū)。德化瓷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產品代表,更是中華文明的傳播使者,通過瓷器的溫潤中和,把中國文化帶往沿線各地。它見證了中國古代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繁榮,也見證了中國在世界經貿往來、文化交流和文明進步中的特殊地位。
日前,由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藝術中國和福建省萬旗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2015中外藝術家泉州對話”成果展——“回歸與啟航:中外藝術家當代陶瓷對話展”在福建省萬旗藝術中心開幕。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荷蘭、日本8個國家的知名藝術家、國際策展人、學者和批評家匯聚德化,以陶瓷這個中國藝術和文化史上的獨特創(chuàng)造為載體,深入展開全球語境下的當代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與探討。
展覽共匯聚了中外28位藝術家的作品。談到此次活動為何選擇在德化進行集體創(chuàng)作,藝術中國主任勾霞說:“德化是中國的瓷都之一。當今的藝術形式多樣,這么多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經驗的藝術家在一起創(chuàng)作,作品的多種可能性是我們期待的,加上窯變的不可控和偶然性更是陶藝的魅力所在。”創(chuàng)作中,萬旗藝術中心的手拉坯師傅幫德國藝術家Alke修整坯體,師傅的嫻熟技藝讓Alke贊不絕口。藝術家唐承華在戶外空曠的地面上擺上石塊,陶坯立于其上,周圍架滿長條狀的柴火,形成原始的燒窯空間。他在點火之前,將每個人的酒杯斟上酒,敬天、敬地、敬火。唐承華說這件名為《天堂》的作品,意在表現(xiàn)燒制的過程。而荷蘭藝術家Nicole Donkers是一位影像藝術家,此次創(chuàng)作她將日常用的物品如拖鞋、水舀、衣架、漱口杯放置在陶瓷上,呈現(xiàn)出一種當代的觀點。
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北京大學視覺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說,回歸德化窯的故里,中外藝術家們在同一時間以同一種媒介進行創(chuàng)作,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對同一種材料的不同理解。這也為傳統(tǒng)的媒介滲透進一種全球化的視野,為陶瓷的當代性探索提供無限可能。該項目策劃者之一的德國海德堡大學藝術哲學博士楊起認為,當代陶瓷應該貼近生活、貼近當代,將陶瓷與人的生活相關聯(lián),將陶瓷的造型、色彩、器形等考慮進當代人的生活細節(jié)和審美品位當中。同期,“回歸與啟航——首屆國際當代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暨論壇”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古老的陶瓷如何表現(xiàn)當代情感、如何促使陶瓷由一種傳統(tǒng)媒介向當代媒介轉化”等問題展開研討。
回歸是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蓄力啟航。“中外藝術家泉州對話”的目的旨在通過當代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來解讀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文明。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與學術對話,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核,凝聚中外藝術家的力量,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貢獻智慧心血。(田 呢 馬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