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尚玉——龍泉窯瓷器藝術展暨龍泉窯瓷器學術報告會22日在京舉辦,展覽自7月22日至10月22日在北京藝術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由北京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主辦,北京藝術博物館、龍泉青瓷博物館、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龍泉方副市長劉婷婷女士、政協副主席曹新民先生、文廣出版局長夏衛(wèi)先生等出席學術報告會。
展覽以歷史年代為序,展出141件古代龍泉青瓷,展示了龍泉青瓷1700年燒瓷歷史,講述了龍泉窯晉唐初創(chuàng)、宋代鼎盛、元代擴張、明代轉衰、清代式微、民國復蘇的發(fā)展與演化過程。展品主要是龍泉青瓷博物館珍藏青瓷精品,也包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近窯址發(fā)掘出土的青瓷、窯具等標本。
本次龍泉窯瓷器學術報告會由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張樹偉主持。與會人員均為中國古陶瓷學會、中國社科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藝術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華民族珍品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國內權威文博考古機構的專家學者,麗水地區(qū)兄弟館所的同仁們,以及新華網,《文物天地》、《中國收藏》等媒體的記者。
開幕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于平女士表示,龍泉窯青瓷融匯了南北各大名窯制瓷技藝之精華,將古代青瓷藝術推向頂峰。希望通過此次交流及豐富的館藏文物和考古發(fā)現成果,對龍泉窯作出全面闡析,提升研究水平。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鄭建華先生指出,此次展覽暨學術報告會的目的是進一步梳理龍泉窯的傳承脈絡,闡釋其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認識龍泉瓷提供新的借鑒。
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中國古陶瓷研究泰斗,94歲的耿寶昌老先生說,龍泉青瓷是一帶一路的開拓者和先驅者,有著輝煌的外銷歷史、貢奉朝廷的經歷,在當下探討龍泉青瓷藝術及學術問題,意義重大。
龍泉市副市長劉婷婷女士代表龍泉市人民政府,對本次藝術展的開幕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北京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北京藝術博物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龍泉方面通過本次活動的機會,虛心向各地同行們學習,開展持續(xù)開展、日益深入,收獲更多更美的成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沈岳明先生,介紹了十二世紀龍泉窯青瓷的整體面貌,并認為龍泉薄胎厚釉工藝在南宋早期就出現,早于南宋官窯設置時間,因此對龍泉“仿官”一說加以明確否定,并強調龍泉窯黑胎青瓷就是文獻記載的哥窯的觀點。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建明先生,系統回顧了歷年龍泉窯的考古調查研究,并著重介紹了近十年龍泉窯的考古調查成果,認為楓洞巖窯址即為明代初期龍泉官窯遺址,溪口瓦窯垟窯址與小梅瓦窯路窯址均是宋代專門燒制哥窯產品的遺址,而哥窯標本在大窯一帶多處發(fā)現,此外在龍泉東區(qū)也有少量發(fā)現。
龍泉青瓷博物館館長周曉峰先生,對晚清民國時期龍泉窯業(yè)詳盡的介紹,認為晚清民國時期龍泉窯青瓷不但沒有斷層,反而已經得到很好的復蘇,對解放以后龍泉窯青瓷的復興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大大改變學術界原有的偏見。
故宮博物館研究員董健麗女士,介紹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龍泉窯青瓷,并將全國各地尤其是龍泉窯址出土的器物標本進行對照分析。
韓國中央國立博物館研究員金英美女士,告訴大家韓國新安沉船出水的瓷器中60%為龍泉窯青瓷,足見當時龍泉窯青瓷外貿規(guī)模之龐大;而展示的宋元時期龍泉窯青瓷的精美程度更是讓人稱贊不絕。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介紹了埃及以及肯尼亞等地區(qū)發(fā)現的龍泉青瓷,認為元至明初時期中國出口瓷器中絕大多數為龍泉窯青瓷,尤其是當地發(fā)現的明初龍泉青瓷大多為明永樂官器,造型典雅,釉色純正,工藝精湛,體現了鄭和下西洋即海上絲綢之路的壯麗景象。直到明中后期龍泉窯的海外貿易霸主地位才被景德鎮(zhèn)青花瓷所取代。
龍泉窯是中國古代陶瓷發(fā)展歷史上最后形成,既是大江南北兩大瓷窯業(yè)文化交融的典型范例,也是宋代“官窯”和“民窯”不同文化層次關聯激蕩的產物,被認為是中國歷代青瓷工藝技術發(fā)展的歷史總成。大窯龍泉窯遺址是第三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項目,也是浙江省首批考古遺址公園。目前,龍泉市正在為大窯龍泉窯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