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古玩藝術品收藏已由原來的小眾收藏逐漸演變?yōu)榇蟊娛詹。古玩等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得古玩市場可收藏的藝術品越來越少,原本不被小眾收藏群體重視的、數量較多的民國時期瓷器,開始受到越來越多收藏者的喜愛與追捧。其中,“洪憲”年間由郭葆昌監(jiān)督制作的一批“居仁堂制”款、又稱“末代官窯”的瓷器,成為眾多收藏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收藏品。
筆者有幸收藏了一件“居仁堂制”款百花不落地粉彩殘器,這是十幾年前由一朋友轉讓而得。記得當時是在朋友家與幾位收藏愛好者喝茶閑聊時,偶然聊到了集郵,并聊到了“猴票”,其中一位朋友講,多年前曾在一本舊書中發(fā)現一“猴票”四方聯,并用這四方聯換了一件民國“居仁堂制”款百花不落地粉彩殘器。因當時民國瓷器并不受收藏愛好者追捧而且還是殘器,而“猴票”的珍貴稀少已成為集郵愛好者追逐的目標,價格昂貴的一件“猴票”四方聯可換清三代官窯瓷器,大家都認為這位朋友真是換虧了。然而,這位朋友卻認為物有所值。
據他個人研究,“居仁堂制”款瓷器存世極其罕見,在1942年趙汝珍《古玩指南》中記載:“清社既屋,民國成立,繼之而起者則有袁項城之洪憲瓷。先是項城醞釀稱帝,照專制時代之慣例,登極時必造瓷以資紀念,遂派公府庶務司長、瓷學專家之郭葆昌氏為九江關監(jiān)督兼陶務監(jiān)督,經營燒造事宜。當時只陶土、人工出自景德,顏料則取諸禁內,所制各器悉仿‘古月軒’,而底款則一律為紅色篆書‘居仁堂’三字。以胎質太薄,燒煉時損失甚巨,是以精品不多,燒成后分賞簡任官吏各一件。”按趙汝珍《古玩指南》中描述推測,根據民國初年的行政機構設置,當時全國設有22個省,官員2000余人,以此推斷“洪憲瓷”總數量約2000余件。由于“居仁堂制”款真品的制造數量本來就相當少,又因袁世凱僅僅做了83天的皇帝,加上公眾對袁世凱無恥行為的鄙視,這批瓷器多數遭毀損。袁世凱垮臺后時局一直動蕩,所以能夠保存下來的真品,是少之又少,如鳳毛麟角。
聽說至此,我迫切想見到這件“居仁堂制”款瓷器,于是與其相約去他家鑒賞。在一個晴朗的周末,我終于如愿,仔細觀賞這件瓷器,胎質細膩潔白,制作工藝及材料都具備典型清代“官窯”的瓷器特征,精美程度不亞于“清三代”官窯瓷器。與市場常見的松石綠底上間紅色篆書“居仁堂制”不同的是,其是在金底色上書寫的,世間罕見,雖然殘損但也彌足珍貴。經與朋友多次協商,朋友終以當年“猴票”四方聯的價格轉讓與我。十幾年來,我以此殘器為標準,試圖尋找一件完整的“居仁堂制”款瓷器,至今一無所獲,甚至連一件殘器也再未見到。
自民國以來,關于“洪憲瓷”真?zhèn)伪鎰e的問題,近百年來收藏界爭論不休,在古玩鑒定、鑒賞類書籍文摘中也有如此記載:“眾多陶瓷收藏界人士誤將‘洪憲年制、洪憲御制、洪憲元年’等款認為是袁世凱正宗瓷器,而見‘居仁堂’不識,過‘居仁堂’不留,省悟時則感失之交臂,痛悔莫及。”再則,因它確屬民國瓷范疇,且多為釉上彩及小件器型,且在民國期間大量仿制,以致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居仁堂制”款瓷器,所以,包括一些赫赫有名的機構和專家均不能正視它或鑒別它,亦不能說出一個所以然。四川大學陳德富教授就曾在他的《中國古陶瓷鑒定基礎》一書中言道:“幾千年中國古代陶瓷史,以似是而非的洪憲瓷鬧劇結束。中國古陶瓷鑒定,最后結束在洪憲瓷的真?zhèn)螀^(qū)別上,可悲可嘆。”關于“居仁堂制”款瓷器鑒別,近百年來無公認標準。
由此可見,“但聞其聲,難見其物”的“洪憲瓷”制作精美,因歷史的諸多原因存世極其罕見,這件殘器可以作為鑒別“居仁堂制”款瓷器真?zhèn)蔚臉藴,制作工藝代表了民國時期制瓷業(yè)的最高水平,雖殘尤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