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中華陶瓷網(wǎng) [簡體版] [繁體版] [網(wǎng)通站]  會員中心  RSS定閱  留言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中華陶瓷網(wǎng)
 網(wǎng)站首頁 行業(yè)專題 人物專訪 陶瓷收藏 電子雜志 陶瓷裝飾 經(jīng)營管理 會員服務 廣告服務
 直通產(chǎn)區(qū) 福建德化 景德鎮(zhèn)市 佛山潮州 山東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網(wǎng)動態(tài) 網(wǎng)站建設
首頁  資訊  企業(yè)  產(chǎn)品  供應  求購  展會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術  圖庫  百科  營銷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產(chǎn)區(qū)德化 廣東 江西 山東 湖南 四川 河北 晉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藝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輔料 衛(wèi)浴陶瓷 陶瓷機械
 您的位置: 首頁>行業(yè)資訊>>產(chǎn)區(qū)動態(tài)>>其它>>|
曾循 陶瓷故事的書寫者

發(fā)布:2014-8-23 8:48:28  來源: 成都日報(成都) [字體: ]

岳樾

曾循當過會計,做過副刊編輯、職業(yè)畫家……現(xiàn)在是陶瓷藝術家。

在洛帶古鎮(zhèn),坐落著一家收藏和展示現(xiàn)代陶藝的博物館—泥邦陶瓷博物館。

它位于中街文化廣場,地方不大,但裝修風格非常別致,參差錯落的手掌印、腳印布滿博物館墻體,拾級而上,是一部極具視覺震撼力的作品—《土與火的戀愛》,一對情侶深情相擁,女體是膏腴豐饒的土地,而男子的頭顱是一團火焰。館長曾循解釋說,這部作品其實是一個隱喻,土與火的愛情結(jié)晶體就是陶瓷。陶和瓷當然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但無疑,它們是一奶同胞。

曾循是一個蠻有趣的人,他的人生充滿了無數(shù)可能性:當過會計,做過副刊編輯、職業(yè)畫家,同時也是上世紀90年代成都頗為知名的行為藝術家之一。今天,他的身份是陶瓷藝術家。

在很大程度上,陶瓷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甚至被西方人用來指代中國。陶與瓷都離不開泥土和火,但兩者對土質(zhì)以及火候的要求都不一樣,所以就成品來說差異很大。在考古界,對“彩陶文化”的研究和斷代一直都是香餑餑,陶器之美,在于其原始、古樸,以及稚拙,顯示出人類文明初期的近乎天真的情趣,而瓷器則精致得多,承擔的文化內(nèi)涵及外延也深遠得多。從古至今,陶瓷的藝術美感,主要是以器具作為載體呈現(xiàn)的,純粹以陶瓷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媒介,雖然有,始終沒有成為主流。

進入展廳,各種古怪有趣的小玩意琳瑯滿目—各色人俑、夸張變形、難以形容的器物,還有一些以陶瓷殘片作為裝置的行為藝術圖片等。藏品展示分別為“陶瓷歷史演變陳列區(qū)”“現(xiàn)代陶藝作品陳列區(qū)”“陶瓷藝術居家生活展示區(qū)”等多個單元,每個單元都采取實物原件、圖片文獻、視頻播放等多種形式的陳列展示。有個碩大的陶制頭像引起了筆者的興趣:閉目光頭的男子,嘴唇微哂,神情值得玩味。他的頭部遍布密密麻麻的字體,仔細一看,是一部有名的小說的內(nèi)容,其中有一些反諷意味在里頭,而作品的藝術性就在此鮮明了。

從會計到畫家

一般來說,名如其人,名字作為一種生而有之的符號,在很大程度上烙著父輩的期許。不過,曾循完全不是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人,他的生命歷程有點“流質(zhì)多變”的特質(zhì),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不變的是對藝術的摯愛。

作為60后,曾循少年時期很難有機會接受嚴格系統(tǒng)的美術訓練,但藝術的眷顧很難說得清楚。他從小就喜歡拿著紙筆寫寫畫畫,自覺做一些寫生練習。中學畢業(yè)后,他在家人授意下考取了一所財經(jīng)類學校,畢業(yè)后順利成為一名會計。

這是一份很接地氣的工作,收入穩(wěn)定,足以為世俗世界的幸福提供有力的支撐。但藝術的沖動不可遏制,他癡迷于研究物體的光與影,并盡力捕捉人世的瞬息之美。正是在繪畫中,他感受到創(chuàng)造的激情和力量,并隱隱覺得自己應該獻身于這項事業(yè)。

后來他順理成章地辭職,嘗試行為藝術、做職業(yè)畫家。值得一提的是,曾循還是一位老報人,在《天府早報》做了10年副刊編輯。

“做一個純粹的藝術家,維持生活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談及以往種種,曾循平靜的語氣里也不免有感嘆。

“很早我就和幾個哥們一起開工作室,開頭還想著憑著自己的本事,掙口吃飯的錢應該沒問題,哪知道……”原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藝術市場非常無序,國家也缺少相關法律來約束這種情況,客戶只需繳納很小一筆定金,就足以讓藝術家們興師動眾,好容易完成作品并交完貨后,藝術家還需要花費比創(chuàng)作多幾倍的力氣去追討款項,時間一久,曾循心力交瘁,工作室關門大吉。

機緣巧合,一位猶太裔美國人注意到他的才華,與他簽約。曾循的畫作,并非嚴格精致、一絲不茍的寫實技法,他喜歡用夸張、變形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表達人物內(nèi)心感覺,似乎介于表現(xiàn)主義和印象主義之間,整體呈現(xiàn)出某種積壓式的、帶著神秘傾向的張力。曾循的這種畫風似乎尤其受欣賞,畫廊每月都會賣掉一幅畫作,扣除傭金后,曾循能夠拿到五六百美金左右。直到畫廊關閉之前,賣畫為生的曾循度過了少有的幸福時光。

火與土的藝術

曾循最終選擇了陶瓷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載體。

曾循介紹,彼得·沃克斯可以說是現(xiàn)代陶藝之父,他1952年獲得加州大學工藝美術碩士學位后,曾經(jīng)到日本研究陶瓷。自他開始,陶瓷徹底打破了作為生活器皿的禁錮,被引入純藝術的領域,以黏土作為材料,進行觀念的表達。就筆者淺陋的學識所知,相比大理石、青銅、玻璃等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材料,陶瓷似乎更易碎,曾循笑著說:“不見得,現(xiàn)在的制陶、制瓷工藝已經(jīng)非常精湛了,通過土質(zhì)、火候、溫度和窯的空間改造,可以讓陶瓷的硬度達到近似鋼化玻璃的效果,完全能夠抵御一般強度的外力撞擊。再說,藝術作品又不是釘錘榔頭,要四處磕碰。”

曾循介紹道,陶瓷的生產(chǎn)過程,一般分為選料、練泥、成型、裝飾、施釉、燒成六個步驟。陶和瓷的主要區(qū)別就是在選料和燒成兩個步驟上。陶器一般采用黏土,成型后晾干燒成,瓷器則是用瓷石和高嶺土為基本原料燒制。陶器的平均燒成溫度在1000攝氏度以下,而瓷器的燒成溫度會超過1200攝氏度。瓷器經(jīng)過上釉處理后,色澤瑩白、質(zhì)地致密、不吸水,以手指輕叩,聲音清脆。而陶器則相對更具備一種古拙的風味。兩者各有千秋,都是可供藝術加工的絕好材料。

博物館的使命

泥邦博物館中的作品,某些還能勉強可以說“略具人形”,有的則完全看不出作者的模特到底為何物了。在和陶瓷相關的行為藝術展示區(qū)域,有幾幅圖片頗具震撼力,比如《99懸示》,一面滄桑的城墻,正中擠壓出一個男人的頭顱,那男人的表情和城墻一樣滄桑。藝術家試圖通過這樣的作品,喚醒人們對歷史、對往昔的追憶。

對泥邦陶瓷藝術博物館的使命,曾循這樣解釋;“我們力圖讓陶瓷藝術走出器皿物品的桎梏,讓陶藝直接介入當下的藝術語境,擺脫‘工藝美術’的舊有形象。因此,我們在收藏陳列展示時,特別注重擴大陶藝的外延,盡量排除‘設計’‘器物’‘用品’的特性,讓它更加‘無用’,無用才能形而上,無用才能成為純藝術。因此,這里展出的有陶藝雕塑、瓷板繪畫,甚至引用了陶瓷碎片的行為藝術(如《99懸示》)。其中一件名為《舉自塵!返淖髌罚揪褪且患锰胀磷龅挠跋褡髌。”

媒介實驗的新寵—陶瓷繪畫

 

筆者看到,在所有展品中,陶瓷繪畫占據(jù)了很大比例,風景畫和人體畫都著墨不多,然而頗有情致。其中,最矚目的是曾循創(chuàng)作的《面孔》系列,不但數(shù)量多,哲人先賢的集體涌現(xiàn)也很密集。面孔的主人包括尼采、海德格爾、康德、克爾凱郭爾等著名哲學家和神學家。不過,一般人不會在第一眼就可以認出這些風云人物,他們的面孔無一例外充滿了夢幻般的變形,在拒斥現(xiàn)實的同時,滲透著剝離感,神異之美令人難忘。這些作品是事先被繪制在瓷磚上,然后利用高溫窯變而成的。所謂窯變,最著名的例子應該是鈞窯,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不可控的因素發(fā)生了一些變異,比如鈞窯的釉色非常特別,具有流動感,把這種特色發(fā)揚光大,就可以成為一種區(qū)域性的風格。陶瓷繪畫,高溫下窯變的偶在性,賦予這些人物一種歷經(jīng)患難的感覺和具有歷史意蘊的古拙意味。這恰好是其他藝術媒介很難在藝術語言上達到的功效。

作為一門新興藝術,現(xiàn)代陶藝在中國的發(fā)展不過短短20多年時間,社會的關注度還很低,目前也主要是一些學院派藝術家在進行陶藝創(chuàng)作。事實上,陶瓷藝術在歷史上從未成為像油畫、雕塑那樣的主流媒介,因而被視為另類。在這個意義上,當代藝術家選擇陶瓷作為實驗性創(chuàng)作的媒材,還存在無限的可能性空間。

上一頁 [1] 下一頁
共有  條網(wǎng)友評論 【發(fā)表評論
 ·推薦產(chǎn)品 更多...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 國際新聞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廣東產(chǎn)區(qū) 更多....
 >> 江西產(chǎn)區(qū) 更多....
 >> 企業(yè)新聞 更多....
關于我們  本站新聞  產(chǎn)品服務  幫助中心  版權聲明  網(wǎng)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調(diào)用  聯(lián)系我們  留言
版權所有 (C) 2006-2014 中華陶瓷網(wǎng) Ctaoci.com 電子郵件:wxchina#qq.com
閩ICP備10020107號-1


掃一掃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