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明—繪畫與陶瓷作品展”記者見面會現(xiàn)場
2014年6月22日,“白明—繪畫與陶瓷作品展”記者見面會在北京舉行。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經(jīng)文化部批準,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白明—繪畫與陶瓷作品展”,將于2014年7月10日至8月3日在法國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策展人、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Christine SHIMIZU,巴黎亞洲藝術博物副館長Mael BELLEC,藝術評論家王魯湘以及藝術家白明參加了此次記者見面會。
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又名賽努齊博物館,是世界最重要的亞洲藝術博物館之一。1896年法國知名收藏家賽努奇將其收全部藏品饋贈給了法國巴黎國立博物館,1898年法國巴黎國立博物館將這批藏品設立專館收藏,即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邀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藝系主任白明老師做個展,是該博物館第一次選擇當代中國本土成長的藝術家。

本次展覽策展人、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Christine SHIMIZU發(fā)言
記者見面會上,本次展覽策展人、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Christine SHIMIZU對白明的藝術創(chuàng)作給予高度評價,她認為白明的陶瓷、繪畫以及裝置作品都是一種時代聲音的體現(xiàn),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白明的陶瓷作品中既有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保留,又有探索性的創(chuàng)新。

巴黎亞洲藝術博物副館長Mael BELLEC發(fā)言
法國藝術家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了解多停留在波普藝術,而現(xiàn)在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法國抽象繪畫多出自于中國藝術家之手。巴黎亞洲藝術博物副館長Mael BELLEC說,今天的中國基本走出了對西方波普藝術模仿的時代。關于白明的繪畫作品,早期多是對藝術提出問題、進行思考,這個時期的繪畫在探索的基礎上并沒有脫離傳統(tǒng),處處表現(xiàn)出對于這個時代的反思。經(jīng)過時間的累積,白明的作品趨向抽象化、幾何化,也更加簡潔。

藝術評論家王魯湘發(fā)言
藝術評論家王魯湘在記者見面會上首先介紹了中國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歷程,隨后對這個時期的藝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國陶瓷藝術經(jīng)歷過輝煌、衰落,到現(xiàn)在中國陶瓷藝術處在復蘇時期。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既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保留,又要面對整個世界,從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傳統(tǒng)。白明的作品從圖案到器形都與中國傳統(tǒng)陶瓷有很大區(qū)別,但是將它們放到世界各地的展館你都可以感受到中國神韻。白明正是用發(fā)展表達對中國傳統(tǒng)的敬意,用陶瓷帶給世界中國當代的藝術。

藝術家白明發(fā)言
“我們這代人的藝術一直是伴隨著困惑成長的”,白明對自己的藝術歷程是這樣總結(jié)的。時間給我們留下了什么,空間的變化給我們帶來的什么,這是白明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對西方藝術擁抱式的學習讓這代藝術家在思想上有很多困惑。如何更當代、如何更直接、如何更深刻?兩種文化和思考方式之間的沖突讓白明在一段時間里處于游離狀態(tài),卻也最終塑造了今天的他。白明說,如果我當初按照“傳統(tǒng)”的西方概念一直走下去,也許現(xiàn)在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成員了。
在深入了解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過程中白明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愈發(fā)堅定,宋代的藝術給了白明內(nèi)心的平靜,他覺得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力量。白明說,“看到越來越多西方大師的作品后,我更熱愛東方藝術了。文化上細小的東西停留在每一件作品上,這讓我著迷”,這種關系就像是地球和宇宙,又或者在顯微鏡下看東西。從刺激到安靜的轉(zhuǎn)變是自然的,每個藝術家都在解決如何表達、如何看待世界和藝術的這個問題。
白明將中國的文化比作黃河,這里的黃河比我們所記載地要遙遠的多,她與地球同在。白明說,“今天的黃河與唐代、宋代、元代的黃河不一樣,名同水異。而我,原作今天那滴鮮活的水”。

藝術評論家王魯湘與白明在記者見面會現(xi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