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珍在拉胚 郭虎提供

研討會現場

施珍向本報記者介紹其制作的青瓷
目前,寧波傳統(tǒng)工藝美術,尤其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典范的“三金一嵌”舉步艱難,多家藝術館、作坊甚至虧本運作。寧波的某些重點傳統(tǒng)工藝美術正面臨著入不敷出的困境。
那么,傳承與發(fā)展之路,到底是該走藝術化還是產業(yè)化?
昨天,近十位著名古陶瓷研究專家、文保所專家、工藝美術行業(yè)協會專家、收藏家協會專家及非遺保護中心專家一起“坐診”,就以施珍為代表的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種種困難進行了研討。記者 葉佳 攝影 李珊珊
越窯青瓷
多年入不敷出,靠家里每年投入50萬元支持
從2000年開始,施珍的上越陶藝有限公司成立已有13年之久。
但是,這13年里,她從未主動對外宣傳過自己的公司,也幾乎沒有考慮過公司何時能夠盈利。
“直到五六年前,我才基本能夠自給自足。多虧了家里人的支持,不然真的很難撐下去。”施珍笑稱,自己的公司一直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tài),所幸從事家電生意的丈夫每年投入50萬元支持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她才能心無旁騖地堅持自己的愛好。
施珍說,越窯青瓷的“蝶變”并不容易,10多個窯里,能有1-2個燒制成功已經不錯了,燒制不成功,即便一樣付出了心血也只能作廢,綜合起來,成本是非常高的。“一個青瓷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花費的人工成本很高。一年下來,包括場地費用10-15萬,設備投入10-20萬,原材料5-10萬,加上人工、運輸等費用,總成本高達30-50萬。”
除了成本高之外,施珍還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青瓷收藏的“價格洼地”。她說,花高成本鍛造出來的青瓷,很多人不認可它的藝術價值,無法接受它的高價格,導致青瓷多數庫存在展覽館。
泥金彩漆
靠企業(yè)養(yǎng)非遺,市民對其接受程度不夠是最大困境
和越窯青瓷相似,作為寧波市四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泥金彩漆,也面臨著入不敷出的困境。
它的負責人朱建平,經營著一家園藝公司,照她的話說,園藝公司就是為泥金彩漆作后備資金支撐的。
“從2009年12月開始,前兩年我們每年投入50萬元,后幾年每年投入60-70萬元,這些都是成本,都是從園藝公司的盈利中拿出來的。泥金彩漆走向市場非常難,成本投入后無法回收,但是每年都得投。從目前來看,這些錢就是打水漂了。”
一方面是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市場認可度差,這直接導致了泥金彩漆只虧不賺的窘境。
朱建平給記者算了一筆成本賬:在一個盤子上刻上一只老虎,光成本就得2000多元,從做泥到貼金,泥金彩漆更是需要經過20多道工序,時間長達一周。之中,每天200-300元的人工成本,以及原材料、包裝等成本,合計起來超過2000元。“定價3000元的盤子,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覺得不值,但是對于我們來說,盈利并不多。泥金彩漆手工成本高,市民不知道其價值在哪,導致銷路不暢,這就是目前最大的困境。”
觀點爭鋒 傳統(tǒng)工藝美術應趨向藝術化還是產業(yè)化?
“為何現在不走產業(yè)化之路,而需要家里人每年來支持?”在研討會上,一專家向施珍提出疑問。
對此,施珍表示,“燒制了千年,又消逝了千年”,讓越窯青瓷技藝在家鄉(xiāng)傳承下去,是她的“中國夢”,F在,對于她來說,在經濟上沒有太多的后顧之憂,所以,她能堅持走藝術化道路,潛心鉆研和發(fā)揮自己的技藝。創(chuàng)作之余,她還忙著給陶藝愛好者授技,她的研究所時常有成群的陶藝小愛好者前來求藝,每次,施珍都會免費給他們提供陶泥、燒制工具,同時也手把手地教他們制作。“我覺得,藝術化和產業(yè)化是不矛盾的,先走藝術化,之后再和產業(yè)化相輔相成,這樣會更好一些。”施珍說。
專家的疑問與施珍的反駁成為了昨天會議的一大焦點,會上最大的爭議就是,傳統(tǒng)工藝美術到底應該追求藝術化還是走向產業(yè)化?
“政府往往更加重視產業(yè)化,年初投個300萬下來,接下來一句話就是,今年能有更大的產值嗎?”有專家直言,現在政府都在引導傳統(tǒng)工藝美術做成文化產業(yè),而且要求做大做強,因此在年終對協會考評時,很大程度上也以行業(yè)發(fā)展的產值和所交的稅收作為重點依據。
但是,會上也有專家提出,不少藝術家只想做自己認可的藝術,他們認為自己能夠自給自足就夠了,如果一味追求產值,而把藝術抹滅了,那就失去了“傳統(tǒng)”的價值。
“每個大師的藝術道路都不一樣,風格也不一樣,他們各自為陣,這在杭州和麗水龍泉的藝術家身上都發(fā)生過。我們希望他們走產業(yè)化道路,但是很多人難以說服,堅持自我。”杭州市經信委原主管工藝美術的副巡視員嚴國強說。
未來
兩者相結合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今年前半年,我們的銷售基本為零,偶爾有幾個收藏愛好者來買幾件作品。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我們希望政府能做些扶持,比如開辟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條街,把我們這些非遺聚攏,讓更多的人了解它,接受它。我們也可以花更多精力多開發(fā)些產品,分為全手工、半手工等不同種類,價格也有高中低,這樣,傳承與發(fā)展非遺的希望就更大了。”朱建平表示,他們可以走藝術化和產業(yè)化相結合之路。
寧波市工藝美術行業(yè)協會秘書長吳明寶直言,如何讓“傳統(tǒng)”工藝美術從“傳統(tǒng)”中解放出來,是他們現在正在研究的課題。他說,沖破“傳統(tǒng)”束縛,打破“傳統(tǒng)”怪圈,就是在堅持傳統(tǒng)理念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發(fā)展工藝美術產業(yè)。這一點,并非沒有成功經驗可言,東陽木雕就是在傳承千年的工藝中結合現代加工手段和拓展使用范疇,使其成為東陽的支柱產業(yè)和木雕界的名片的。如果一味追求所謂的傳統(tǒng),卻沒有一定經濟的支撐,那么就會陷入捧著藝術的“金飯碗”而只能無奈地“討飯”的尷尬境地。
越窯青瓷發(fā)展顧問嚴國強說,藝術家不搞藝術主搞產業(yè)就是商人了,所以首先還是得提升越窯青瓷的藝術水準,讓更多的人認可其文化經濟價值。其次,在藝術作品的基礎之上,可以接一些日用品的單子,也就是生產一些不需要純手工的產品,附加走產業(yè)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