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楊驥川先生的《楊驥川青花瓷書法作品集》,經由人民美術出版社隆重推出。因與驥川先生有忘年之交、同道之誼,先生以一冊相贈。我捧讀再三,感慨良多。現書其大要,以表微忱。
1941年,驥川先生出身于書香門第。髫齡即隨祖父學書發(fā)蒙,從而打下堅實的國學基礎。十八歲考入首都醫(yī)科大學,后以外科名醫(yī)立身,德高技湛,頗具口碑。后歷任西城區(qū)副區(qū)長、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委員。工作之暇,上溯鐘鼎摩崖,下至晉唐碑帖,經意效法。退休后,先生專注此道,憑借數十載手術臺練就腿功之半日不疲,柳葉刀執(zhí)刀手法之細膩精準,加之悟性極佳,乃至真、草、隸、篆、行諸體皆精,筆筆到位,氣勢雄渾;尤擅丈二、丈六至二丈等大型隸書、榜書,氣勢雄渾,風格爽健,格調高古;其用筆內圓外方,中鋒、側鋒兼而用之,用墨則枯濕互見,韻律靈動自然。從而鑄就了內斂凝神、開合有致的獨特書風。淋漓酣暢,大氣磅礴,誠可謂“盡精微而致廣大”也。
然而,驥川先生每每思及紙壽有限,悵恨于祖父遺墨之散佚無存之余,遂暢想能有一種材料,可將前人作品固化,使之千載不朽。于是,先生想到了青花瓷。
然而,頗引為憾者,書法與陶瓷雖千年并行,卻少有干系。歷史上陶瓷書畫,或出自瓷工之手,或系臨摹而來,而書畫名家親手創(chuàng)作者甚少。雖近些年涉足陶瓷藝術的書畫家漸增,但多數乃興致使然,難免淺嘗輒止。
而驥川先生卻秉持上下求索的開拓精神、光大國粹的使命感,將全部情感與心力融入每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經過一段時間對坯體、青花料之性狀、質地熟悉和適應,總結出如何展現濃淡、虛實、剛柔、提按、輕重的筆畫釉色變化,以獲得層次、節(jié)奏、立體感等藝術效果。尤其是在創(chuàng)作草書、行書、簡帛等書體時,筆觸的正側、順逆、疾澀、折轉等變化軌跡和韻味,更可一覽無遺。
縱觀先生青花瓷書法之創(chuàng)作,將中國書法藝術、青花瓷藝術及傳統(tǒng)文學藝術融為一體,為拓寬中國書法藝術的載體進行了大膽探索與嘗試,以不同書體、內容、章法、器型之有機組合,不僅展現出青花瓷書法青翠幽靚、凝重質樸的魅力,更充分折射出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審美理念和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