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初唐三彩被發(fā)現(xiàn)以來,便受到中國以及世界藝術界的關注,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熱,不少專家紛紛把研究成果公諸于眾。隨著唐三彩仿品的出現(xiàn),辨別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見諸報端,這些文章繁榮了文化園地的同時,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并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難辨的三彩器。經(jīng)過作舊之后便在城鄉(xiāng)不斷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屢屢上當中詔。究其原因,一方面它們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內(nèi)在的精神風格等方面,都幾乎達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們又具備了常見論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舉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梢姼叻氯蚀_實仿到了相當?shù)乃,沒有火眼金睛則難辨真假。

圖:禮品收藏品·洛陽工藝品唐三彩胡族魚尾服女傭
唐三彩燒成溫度最高約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藝不算復雜,制作原料隨處可見,胎釉配方早已公開,仿造高手人才輩出,有的還是唐三彩研究的專家。試想,行家運用現(xiàn)代技術“克隆”出來的仿品與真品還會有什么差別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征,高仿三彩都具備了。可以說,相同點已經(jīng)達到了99%以上,余下還不到1%的較為特殊的特征,目前是無法仿造的,因為這特殊之處惟有千百年的時間才能形成,人力暫無力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