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黃聰敏就是德化瓷壇上知名的工藝美術師,是德化第二瓷廠陶瓷裝飾藝術的領軍人物。他不僅精通陶瓷造型設計,更擅于瓷畫,曾經有 10多件作品在省級以上的展覽會評比中獲獎。1991年,他為人民大會堂福建廳用瓷設計創(chuàng)作了“水仙花”飾紋的新中杯和清香茶具,而后,黃聰敏就此沉寂于 德化瓷壇,在各種展覽會上,我們再也沒有見到他的作品問世,直到2010年,他的作品《山水橄欖瓶》在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創(chuàng)新的評比中獲銅獎,我們 才在遺忘的灰色地帶上,重新見到這位滿懷創(chuàng)作激情又淡泊名利的早有名望的瓷畫藝術家。
那么,黃聰敏寂寞了近20年,如今帶著許多新作品重現“江湖”,他又會給我們什么新的見識和感受呢?
瓷畫之戀
寞路情深終不悔
前不久,有一個“收藏家”看上黃聰敏的一件瓷畫并開了價。本來黃聰敏也無所謂,他喜歡就拿去吧,覺得人家看上了說明他懂得欣賞這件作品。可是那“收 藏家”又添了一句,“我開的價還可以吧,你這畢竟不是大師級的作品。”黃聰敏聽了有些不快,說,“那你去找大師級的作品吧!現今的大師滿街走,你隨便都能 遇上……不然你把大師級的作品拿來和我的比較一下,并且評論得像一個懂藝術的行家,我這件作品就白送給你,一分錢不要!”
黃聰敏確實沒有“大師”級的頭銜,充其量是在20多年前,得到一個中級職稱的“工藝美術師”任職瓷格,而自他退休之后,這職稱就沒有什么意義了。當 然,以他的藝術理論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成就,若是要擠上去與“大師”們?yōu)槲,應該不會有什么困難?墒撬坪跤行┎恍迹瑧械萌“擠”,總是認為頭銜之類的東西與藝 術創(chuàng)作沒有多大的關系(許多人有了大師頭銜之后就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對此他是耐得住寂寞的,不會心動,能讓他心動的是對瓷畫藝術的不懈追求。
黃聰敏1943年生于晉江池店,自幼酷愛美術,且極有藝術靈性。1958年,德化創(chuàng)辦瓷業(yè)技術學校,并向晉江、泉州、南安等地招生,黃聰敏考入該校 陶瓷美術專業(yè),從此與瓷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因此邁開了追求瓷畫藝術的漫漫長路。1961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瓷校畢業(yè)(《德化陶瓷志》記載他“是畢業(yè)生 中的姣姣者”),分配到德化第二瓷廠從事瓷彩工作。1964年被選送景德鎮(zhèn)陶瓷研究所進修瓷彩工藝,深造一年的結業(yè)作品獲得當地行家的贊賞。然而對黃聰敏 的藝術成長之路最具影響力的是,他有近20年光陰師從著名藝術家陳其章。陳其章早年曾經在臺灣、廈門等地從事美術教學和瓷彩業(yè)務,在書法、繪畫、雕塑、造 型設計等藝術造詣尤深,得其言傳身教,本就勤奮好學的黃聰敏潛心研修了上述藝術技法與風格,又大量臨摹前人名作,兼修古典詩詞和各流派的美術理論知識,努 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
黃聰敏長期從事瓷彩工作,對器型設計與制作原理頗有研究,熟悉各道生產工序以及瓷質特性,對器型與瓷彩工藝的關系,特別是將國畫技法運用于瓷彩上, 本來是個難題,不好處理,他卻能處理渾然和諧,富有詩意美感。無論是釉下青花,或是瓷上彩繪,他創(chuàng)作的人物山水、梅竹花鳥等作品,構圖別致,意境悠遠,達 到令人贊嘆的藝術效果,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滿庭寒翠更無塵
瓷上潑墨
揮灑激情悄無聲
潑墨是國畫的一種技法,亦稱寫意畫,是用筆蘸墨汁揮灑在紙上或絹上,就像將墨汁潑上去一樣,從而畫出創(chuàng)作者意念中的作品。但是要在不吸水的瓷面上潑 墨卻很難,這不僅要創(chuàng)作者對顏料有深刻的講究,還要有高超的彩繪技藝并能擺脫國畫山水 等程式的束縛,才能使瓷畫作品展現出肌理和墨韻的特殊效果,從而創(chuàng)作出富有藝術張力的有意境的作品。
黃聰敏就是將潑墨這一技法成功應用到瓷畫上的開拓者。
白瓷那不吸水又極易流動的硬質面是潑墨瓷畫的大敵,瓷的特質限制了創(chuàng)作者對山水那“出神入化”的意象表現,潑墨寫意山水畫講究的是“大象無形,大音 希聲”,作品的審美價值不在于畫面的筆墨和結構,而在于意象屋面的把握,在于創(chuàng)作者的心境與自然的交融,從而能充分表現出創(chuàng)作者的豐富情感。黃聰敏花了幾 十年功夫悄然無地探索研究,希望對傳統(tǒng)瓷畫有個突破性的發(fā)展,以此借潑墨技法揮灑自己的生活激情,和提高對自然的感悟的表達能力。他的潑墨山水瓷畫就勢利 導,變限制為自由的極致表現。他師法自然卻不被自然所左右,放棄寫實的描摹,強調意念的表達,在大處揮酒筆墨,肌理墨韻變化無窮,在細處精心經營,虛實相 宜,耐人尋味,以簡練大氣的構圖,單純雅致的色彩,將山水意象表現得出神入化,朦朧里顯示厚重力度,空白處隱藏著靈性韻味,展現了如詩的意境,給人予震撼 的視覺沖擊。如獲“第六屆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優(yōu)秀作品評比金獎的《萬寂更深月照明》,以及《江南春早》和《輕舟己過萬重山》等作品,讓觀賞者面對峻峭 高山卻又感受到平遠遼闊,氣勢磅礴下卻是深遠寂靜 。他的《九仙云!泛汀渡礁咚L》等作品,長長的瓷瓶上是滿滿的構圖卻又出奇的簡練,層巒疊嶂的山勢在淡雅的色彩中卻顯示得層次分明,使具象的形有著抽象 的旋律,氣韻生動的畫中有著詩的空靈意境。

江南春早
畫中意境
性情澹泊空靈處
黃聰敏的藝術創(chuàng)作題材十分豐富,幾乎無所不畫,山水人物、花草飛禽……都能在他筆下汪洋恣肆,暢抒胸臆,畫出生動感人的作品。但是他從來不為畫而畫,特別是不為名利而命題作畫,認為那“不是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要有靈感,要有感而畫,才能借物傳情,畫出有意境的作品。”
黃聰敏不媚俗,性情飄逸澹泊,特立獨行地寄情于自己的藝術天地之中。他繼承傳統(tǒng),但決不沿襲前人的模式,而是在不斷探索中追求自己的藝術風格。他以 現代審美視角,把畫面情景置于特定的歷史氛圍之中,線條流暢奔放而不粗狂,色彩濃淡分明而又清新淡雅,又善于將詩意融入畫境,詩畫相得益彰,疏朗空靈,使 作品傳達出自己的性情修養(yǎng)和人生思考,從而感染觀賞者。
梅蘭菊竹是古往今來的騷人墨客所喜愛表現的題材,其中竹以其虛心有節(jié)、清高脫俗的君子之風更為歷來的國畫家所偏愛。在黃聰敏的許多花鳥瓷畫作品中,竹畫的比例也是最多的。
黃聰敏的竹畫創(chuàng)作通常采用寫意或大寫意技法,作品有著十分濃厚的生活氣息,真實生動又意蘊悠遠,極富感染力。以鄭谷的《詠竹》詩創(chuàng)作的瓷盤竹畫,大 約能體現出黃聰敏的藝術風格。這組竹畫的構圖大膽新穎,線條簡潔凝練,著墨濃淡相宜,飛白處閃現靈性,畫面的竹竿或交*穿插,或單枝大角度橫斜,高低錯 落,疏密相間,剛柔相濟,枝葉隨風搖曳,三兩只小鳥或竹間奮飛,或棲枝鳴唱,盡顯盎然的生機和鮮明的節(jié)奏,使畫面展現出深奧神秘的涌動,以及氣韻生動流暢 的深遠。
黃聰敏還善于利用德化白瓷的特質來巧妙地處理畫面空白,他“計白當黑”,“分朱布白”,力求做到“通體之空白,亦即通體之龍脈”,把空白作為構圖中 的重要部分來經營,藍天白云、曠野水面、枝葉摩挲間的那種虛靈生動……他無不利用空白來給予巧妙表現。“移去群花種此君,滿庭寒翠更無塵”,黃聰敏創(chuàng)作這 幅作品時更注重人品象征的表現,以及超塵脫俗的意境渲染,皓月當空,云遮霧繞,竹影摩挲,一竹勁健挺拔,沖向蒼穹,昂揚著向上的生命激情,一枝剛勁的新篁 肆無忌憚地橫斜于畫面之中,透出一股孤傲之氣,而枝上卻有小鳥私語,似求知音,更妙的是將印章和詩句也書于枝上,整幅畫面留下大片空白,顯得境界高遠,清 新秀美又剛勁脫俗。
黃聰敏偏愛畫竹,或許是他的性情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