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揚州人,很為揚州剪紙高超的民間藝術而自豪。近現(xiàn)代的剪紙紋飾大家看得應該很多,可誰又看過宋代的剪紙是什么樣子呢?別說,還真有。江西吉州窯有一種剪紙紋樣的瓷器,承載了千年剪紙的使命,把當時吉州一帶盛行的剪紙,搬到瓷器上了。
這是一只宋代吉州窯剪紙貼花龍紋碗(圖一),口徑12.4厘米、高6.1厘米。呈斗笠形,胎質(zhì)疏松,釉色黑里透紅。用放大鏡看,有細小開片。最特別的地方是碗的內(nèi)壁由當時工匠用剪紙剪出兩條不同的龍紋貼在生坯碗上,經(jīng)過工藝處理,進窯燒出成品。這種破天荒的創(chuàng)造性,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把民間剪紙藝術與陶瓷制作相結(jié)合,增強了吉州窯瓷器的藝術效果。
這里與藏友先聊一下有關龍的紋飾。根據(jù)已有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是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一只玉雕龍,反映了早期先民極為單純質(zhì)樸的造型思維和能力。秦漢時期,龍的紋飾已經(jīng)明顯地被賦予了統(tǒng)治者的意志。龍代表皇帝,代表至高無上。皇帝坐的椅子叫“龍椅”,穿的衣服叫“龍袍”,軀體叫“龍體”這一思想貫穿于秦漢及以后的整個封建時代。但這并不能割裂百姓大眾對龍的崇拜和喜愛,民間崇拜的龍則更具人性和靈性,是自然與人和社會生活的反映。如民間比喻夫妻和美為“龍鳳呈祥”;生育男女雙胞胎為“龍鳳胎”,可見龍紋也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
兩條剪紙龍紋占據(jù)碗面,一大一小,作騰飛狀(圖二)。碗心剪有一目,圖案寓意讓人一看就明白:“望子成龍”或“教子成龍”,紋飾生動有趣。可以想象,這種圖案在當時應該很受百姓歡迎的。吉州窯的剪紙貼花藝術,保留著剪紙方圓的紋理印痕,利用兩種深淺不同釉色經(jīng)過高溫燒成,使得剪紙紋理印痕平面肌理豐富而簡潔,這是其他窯產(chǎn)品難以比擬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聰明智慧,燒制出如此既實用又精美的剪紙紋樣的瓷器,為我們今天留下了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