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一號”出水的德化白瓷器物
清代早期的白瓷仍保留有明代晚期的特征:質地潔白溫潤,釉面厚重,豬油質感強的的“豬油白”;清白如蔥根的“蔥根白”。這個時期的瓷器內疊燒支釘痕明顯,圈足滿釉或露胎,常有模印的水紋;裝飾上仍采用印花、貼花、透雕等手法。到了清中晚期,由于燒成工藝和瓷土配方的改進,德化瓷多數采用還原焰燒成,白瓷質地堅硬,釉面白而明亮,但有時微泛灰或泛青,積釉處泛青尤為明顯。此時的德化窯雕塑瓷造型多,工藝手法變化多,民間雕塑匠師多,且在作品上都留有個性化的特征痕跡。中晚期作品的胎釉配方時代特征明顯,制作、燒成工藝在明代的基礎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民國時期注漿成型在雕塑構件上的采用,大大地提高了德化瓷的生產效力,降低了成本,但是制作工藝也較以往粗糙,加上胎土取材缺乏講究,雜質較多,所以一般的器物的藝術價值較低。
但這并不影響以明代何朝宗為宗師的“何派”藝術傳承。這代代相傳的瓷塑藝術手法經由大批民間雕塑匠師的發(fā)展煥發(fā)了新的生命,他們的作品在國際大賽上頻頻獲獎,為德化窯贏得了不少國際榮譽,也為建國后德化瓷的重新騰飛奠定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