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yōu)樽约旱墓救∶麨?ldquo;動作設計”公司。目前該公司年營業(yè)額數百萬美元,并膺選為加州中小企業(yè)楷模。該公司于1981年創(chuàng)立,經銷店超過800家。
我不曉得瑪里琳是否曾有意決定她要的信念,但她的做法是顯示出對可能性的認同,相信她能有所為,所有偉大的成功就是來自與此相同的信念!
花點時間再想想你的信念。通常你對事情的期望是好,還是壞?你希望自己的心血是終有所成,亦或付諸東流?在艱難環(huán)境中,你看見的是自己的潛能,還是路上的絆腳石?不幸的是,許多人悲觀多于樂觀。要想人生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認識改變的本質。若心存無力感,便會成為沒有能力的人,要想改變,就是消除無力感,從相信自己辦得到開始。人群的領導者,就是那些能看見良機的人,哪怕他們走進沙漠、亦能尋到花園。不可能?那以色列是怎么辦到的?如果你強烈地相信可能,就有可能達成。
信念二:沒有失敗這回事,只有結果。本信念的重要性僅次于信念一。許多人深怕“失敗”,然而常常就是有天不從人愿的時倏,像失戀、計劃泡湯等等。我不把這種情況稱作失敗,在整本書里,我稱其為“結果”。這個字眼是成功者所相信的,在他們的眼里,沒有失敗,只有結果,失敗是動搖不了他們的。
只有追求結果的人,才能獲致最后成功。成功的人不是從不失敗,他們也有勞而無功的時候,但他們認為那是學習經驗,借用這個經驗,再另起爐灶,得到新的結果。
仔細想一想,你每天能比前一天增加的一種資產或利益是什么?答案一定是經驗了。害怕失敗的人,內心產生畏懼不前的心理,不敢下手去做,不可能成功。你是否害怕失敗?那么,你對學習又持何種看法?如果你肯學習別人的經驗,那么就能無往不利。
馬克·吐溫有一次說道:“年輕而悲觀,是最悲哀的事。”他說得很對,當人心存失敗的想法,無異于保證將一輩子庸碌?墒怯袀ゴ蟪删偷娜,卻不把失敗放在心上,他們不容許任何有害身心的消極思想存在。
讓我告訴你一個人的故事,這個人在21歲時,做生意失敗。
22歲時,角逐州員落選。
24歲時,做生意再度失敗。
26歲時,愛侶去世。
27歲時,一度精神崩潰。
34歲時,角逐聯邦眾議員落選。
36歲時,角逐聯邦眾議員再度落選。
45歲時,角逐聯邦參議員落選。
47歲時,提名副總統(tǒng)落選。
49歲時,角逐聯邦參議員再度落選。
52歲時,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tǒng)。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亞伯拉罕·林肯。各位想一想,如果他把上述這些事情當成失敗,有可能成為美國總統(tǒng)嗎?不大可能吧!另外還有一則關于愛迪生的故事。當他在從事發(fā)明電燈的過程中,歷經九千九百九十九次失敗后,有人問他:“你是否還打算嘗試第一萬次失敗?”愛迪生答道:“那不叫做失敗,我只是發(fā)現那些方法做不出電燈來。”聽到了嗎?他只是要找出可產生不同結果的做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