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靡歐洲的“中國白”作品

德化 孩兒紅鹿紋犀角杯 16世紀晚期(李豫閩先生藏)
在世界歷史上,中國的德化白瓷與龍泉青瓷、景德鎮(zhèn)青花瓷、宜興紫砂陶,對世界文明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德化白瓷是中國陶瓷史、雕塑史上的代表性藝術品種,宋元時期“馬可波羅瓷”是德化白瓷的發(fā)展期,明清時期“中國白”是德化白瓷的成熟期。
以“何派藝術”為代表的德化白瓷,以高超的透明胎體和精湛的雕塑藝術,被國外推崇為“國際瓷壇明珠”和東方藝術的珍品”,風靡整個歐洲,為“天下共寶之”。
德化白瓷制作技藝被列為“中國民間民族文化保護工程”和“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德化制瓷法由《馬可波羅游記》首先外傳歐洲,由引發(fā)了長達三百年的歐洲仿制史。最終在1710年由德國麥森仿制成功,整個歐洲開始了長達百年的以德化白瓷為樣本的制瓷史。

生產(chǎn)德化白瓷的階級窯

“奇跡天工——中國古代創(chuàng)造發(fā)明文物展”上的德化白瓷
從“階級窯”到“德化白瓷”
階級窯,我國傳統(tǒng)窯爐的一種形式。在10度~20度傾斜砌筑而成,窯長在15~30米之間,一般分5~l0間窯室,以墻隔開,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階級,故稱階級窯。室與室之間的墻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過各室,既可節(jié)省燃料,又可燒還原焰。階級窯始于宋代德化屈斗宮的分室龍窯,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現(xiàn)于福建德化地區(qū),對日本窯的設計有很大影響,被譽為“世界串窯始祖”。
階級窯是德化對中國陶瓷藝術的獨特貢獻。它的發(fā)明使中國陶瓷從宋代開始誕生了德化白瓷這一藝術門類。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國務院已將其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并批準為“國家‘十一五’一百處重大遺址保護工程”之一。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何派藝術”作品觀音局部
從“瓷圣”到“何派藝術”
何朝宗,明代福建省德化縣潯中鎮(zhèn)后所村人,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杰出的陶藝家和雕塑家,被譽為“瓷圣”。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有詩吟:“明代德化何朝宗,瓷藝史上實無雙;我今稱他為瓷圣,他最無愧足以當。”
明末清初,德化窯誕生了幾大藝術家族:何氏(何朝宗、何朝水、何朝春)、陳氏(陳信、陳偉)、張氏(張壽山、張汝龍、張翕)、林氏(林朝景、林子信、林希宗、林孝宗、林我范)、孫氏(孫醇寧)。何朝宗以其豐富的學識、出類拔萃的雕塑技藝,成為這個藝術創(chuàng)作團體的領軍人物。他帶領眾多藝術大師,在認真總結、繼承前人技藝的基礎上,吸取泥塑、術雕、石刻等造像雕塑技法之長,并結合德化瓷土特性,大量創(chuàng)作佛教、道教以及歷史人物,運用“捏、塑、雕、鏤、貼、接、推、修”八字技法,實現(xiàn)了雕塑藝術與優(yōu)異瓷質(zhì)的完美結合,從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的“何派藝術”?v觀世界陶瓷藝術史,大規(guī)模“以瓷塑人”的窯口僅有德化窯,可謂舉世無雙。明代德化白瓷藝術大師何朝宗,以其“鬼斧神工”將全世界最白的德化瓷泥演繹得淋漓盡致,其“中國白”觀音、達摩塑像不僅征服了東方世界還征服了西方世界,其藝術水準絕不亞于同期歐洲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和后期的羅丹。數(shù)百年來,“何派藝術”薪火相傳,景德鎮(zhèn)窯、石灣窯、潮州窯等均認為其雕塑源泉來自德化“何派藝術”體系。
“何派藝術”是國際瓷壇藝苑中的一朵奇葩,作品被收入鄭振鐸《偉大的藝術傳統(tǒng)圖錄》!吨袊佬g全集》以及世界各國的《中國白》專著都是以“何派藝術”作品作為封面或封底圖案。五大洲許多博物館更是將“何派藝術”作品列為“鎮(zhèn)館之寶”來珍藏。可以說,德化“何派藝術”獨樹一幟的高超技藝開創(chuàng)了我國白瓷芝術的新紀元,垂范后世,為人類文明史與世界文化史寫下光輝的篇章。
中國陶瓷雕塑有史以來形成三大藝術成就:秦兵馬俑、唐三彩、明清德化瓷塑。秦兵馬俑是高大寫實陶塑作品的代表,唐三彩是艷麗寫意陶塑作品的代表,明清德化瓷塑是精細傳神瓷塑作品的代表。

馬可波羅帶回意大利的元代德化白瓷“馬可波羅罐”
從“馬可波羅瓷”到“中國白”
可以說,整個“海上絲綢之路”最為輝煌時期的暢銷產(chǎn)品就是宋元時期的“馬可渡羅瓷”和明清時期的“中國白”。而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這兩種中國瓷器都是德化窯所生產(chǎn)。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1275年來到中國,他在游記中記述了在德化窯的見聞,“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因德化瓷是馬可波羅首先介紹并帶回歐洲,意大利學者將其命名為“馬可波羅瓷”。
考古及傳世資料表明,德化在宋時即有生產(chǎn)白瓷,元代白瓷觀音已很成熟并成為朝廷貢品,目前國內(nèi)外尚有少量遺存,F(xiàn)存威尼斯圣馬可寶物陳列所的“馬可波羅罐”是目前有文獻可證最早到達歐洲的中國瓷器。
“中國白”原文Blanc De Chine(“不蘭克帝支那”),是法國人普拉德在《1692年巴黎通訊地址實用手冊》一書中對明末清初德化白瓷的命名。德化白瓷因其產(chǎn)品制作精細,質(zhì)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故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在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國際上有“東方藝術”之聲譽。

左為1710年德國紫砂觀音、中為明末清初德化白瓷觀音、右為1713年左右德國白瓷觀音,以上三件現(xiàn)藏德化德累斯頓國立美術館。
從“PorceIain”到“歐洲白瓷之母”
在西方,瓷器通用英文單詞叫做Porcelain。而Porcelain這個詞在亞里士多德時代是貝殼的意思 馬可波羅在元代曾經(jīng)造訪云南省的大理市和福建省的德化縣,精美的德化白瓷呈半透明狀,潔白似他在大理市所見的貝殼,便以為是貝殼磨粉所造,于是就叫它貝殼瓷,使用了Porcelain這一美如貝殼的別稱來命名中國瓷器。由于馬可波羅在德化考察時的命名,數(shù)百年來Porcelain已經(jīng)成為瓷器的通用英文單詞。
正是由于德化白瓷的潔白、光亮、高透光度,以及《馬可波羅游記》傳播的影響,歐洲人從此踏上了長達數(shù)百年仿制中國瓷器的歷程。他們一直以為瓷器是可以按歐洲制造玻璃的方法去制造。
歐洲最早學習制瓷的國家是馬可波羅的家鄉(xiāng)意大利,他們在1470年從《馬可波羅游記》那里學到了德化制瓷法,生產(chǎn)出“梅迪契瓷器”,實際上產(chǎn)品還是陶器。1708年,德國化學家柏特格歷經(jīng)數(shù)年的努力,認識到瓷器是瓷土所制作,第一次成功燒制出歐洲真正意義上的硬質(zhì)瓷器。1710年6月6日麥森皇家瓷廠在德國德累斯頓正式建立。之后法周已能仿制德化窯白釉瓷器和德化窯孔雀綠釉瓷,1725年,法國的尚第里和門尼西瓷廠成立。在德國的引領下,當時不少歐洲皇家瓷器工廠都紛紛模仿生產(chǎn)德化白瓷。法國的圣科得、查得密瓷器工廠,英國切爾西工廠都紛紛仿制。德國麥森瓷廠還模仿德化的彌勒佛,著名工藝家柏特格也用紅色黏土復制了高14寸的德化瓷送子觀音。德化白瓷的傳人,可以說在歐洲創(chuàng)立了歐洲白瓷和歐洲瓷塑兩大系統(tǒng),對歐洲陶瓷業(yè)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世界陶瓷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明末清初德化白瓷壺 現(xiàn)藏德國德累斯頓國立美術館。
從“天下共寶之”到“中國白”課題研究
德化白瓷的問世和外銷,引起藝壇的巨大反響,獲得高度評價。國內(nèi)鑒賞家稱贊“似定器無開片,若乳白之滑,宛如象牙光色,如絹細水瑩厚”。日本學者認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白高麗”,“如果以客觀 而公平的態(tài)度給予評論的話,可以說是比白玉更為為華麗。以陶土的技巧來說是比,更可號稱中國古今獨一無二的優(yōu)秀作品”,“就是對陶瓷毫無欣賞水平的人,只要一見便可發(fā)出贊賞之聲”,“雖然胎壁較厚,卻比燈罩更為透明……顯出光亮而美觀的肌面,以光滑度來說可稱為天下第一”。法國美術家把它命名為“中國白”(Blanc De Chine),萄萄牙人認為此“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
在歐洲,巴黎的吉美博物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阿斯特丹的的國立博物館、莫斯科的東方藝術博物館等世界大型博物館都珍藏有數(shù)以百計被冠名“中國白”的德化白瓷,其中德累斯頓國立美術館在1721年就藏有1255件“中國白”的瓷器,成為德化仿制中國瓷器的主要樣本。除了各大博物館外,私人收藏也頗具規(guī)模。英國丘吉爾家族藏品就超過1000件,愛爾蘭唐納利、瑞士仇炎之、瑞典肯貝、香港胡惠春、新加坡海蒂等大收藏家均藏有何朝宗等人所作精品的德化白瓷,數(shù)量上百件。在非洲,埃及、摩洛哥等國也出土有德化白瓷。在大洋洲,遠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動力博物館、新南威爾士州藝術博物館也珍藏有何朝宗觀音。在美洲,美國的納爾遜、佛羅里達、波士頓、舊金山、西雅圖等地博物館就有為數(shù)不少的精品,其中單何朝宗作品就有10件左右遺存。在亞洲,印尼、菲律賓、日本、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國博物館有關德化白瓷的藏品也比比皆是。中國故宮博物院尚有500件以上的貢品瓷,福建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均有上千件的藏品。

左為1712年左右德國白瓷壺、右為1710年前德化紫砂壺,F(xiàn)藏德國德累斯頓國立美術館。
很多中國研究專家對歐洲陶瓷業(yè)仿制中國瓷器是從德化白瓷開始都感到奇怪。實際上因為白瓷才是瓷品制作的最基本功。由于德化白瓷有“歐洲白瓷之母”,所以歐洲對德化白瓷的研究從17世紀就已經(jīng)開始,并逐步形成了一門獨特的研究學科——中國白(Blanc De Chine)。
1610年出版的《葡萄牙王國記述》一書中記載:“這種(德化)瓷瓶是人們所發(fā)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要比所有金、銀或水晶瓶更為可愛”。
早在1850年,英國人就將研究“中國白”德化白瓷印章的專著《關于愛爾蘭發(fā)現(xiàn)的中國印章》在貝爾法斯特市出版,這是歐洲研究“中國白”德化白瓷的第一本著作。
英國倫敦的馬錢特父子公司在其成立60、70、80周年的時候,都是以舉辦一場德化白瓷專題展覽來慶祝的;1985年、1994年、2006年分別請古陶瓷研究專家精心編著出版一本《中國白》研究書籍,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真正將德化白瓷作為專題研究的時代是上個世紀60年代,由居住在英國的愛爾蘭人唐納利花了六年時間于1969年成書的《中國白》,是目前所能見到中外文獻中最早以德化白瓷為研究專題的單行本,是國內(nèi)外學者推崇備至且引用廣泛的經(jīng)典之作,堪稱歐洲研究德化白瓷的百科全書。受其影響,歐美研究學者連續(xù)推出了數(shù)十本《中國白》研究專著,將德化白瓷作為中外文化門交流的一個重要課題來進行系統(tǒng)研究。歐洲研究方向主要放在德化白瓷的外銷歷史上、存世狀況、加彩配件、模仿研制上。
可喜的是中國國內(nèi)也從1980年代開始興起了德化白瓷課題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200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德化白瓷研究》專著,作者劉幼錚研究員系天津國拍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他用了5年時間對全世界4000件德化白瓷進行比對研究,建立了德化白瓷斷代系統(tǒng)模型。

從“瓷國明珠”到“中國瓷都”
宋元時期,德化窯瓷器大量外銷,“馬可波羅瓷”暢銷“海上絲綢之路”,“南海一號”大量德化瓷的出水就可以證明。英國前駐華大使、古陶瓷研究專家艾惕思1980年考察德化窯時就肯定“德化縣是中國南宋和元朝時期偉大瓷器生產(chǎn)中心之一”。明末清初,整個中國唯一能與景德鎮(zhèn)抗衡的只有德化窯,以“階級窯”、“中國白”、“何派藝術”三大藝術成就稱雄天下。清末,德化與景德鎮(zhèn)、醴陵并稱“中國三大瓷都”。1993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題詞“德化名瓷,瓷國明珠”;1996年,國務院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中心命名德化為“中國陶瓷之鄉(xiāng)”;2001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德化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2003年、2008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兩次命名德化為“中國瓷都”;2004年,中國輕工業(yè)聯(lián)合會、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又授予德化“中國瓷都”稱號。

結語
劉幼錚在《中國德化白瓷研究》一書中指出:德化白瓷是中國古代陶瓷生產(chǎn)領域中的重要系列之一,其制造工藝和藝術成就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顯著地位。德化白瓷區(qū)別于其他官窯的生產(chǎn),她是純粹民窯的代表,是我國鄉(xiāng)土藝術和民間文化的直接反映。德化白瓷將瓷器工藝用于藝術雕塑,把中國的制瓷藝術推向最高境界,由此創(chuàng)造了一個嶄新的雕塑典范和完整的雕塑范式——“何派藝術”。它的完整性在于沒有哪一家雕塑體系能涉及如此寬廣的領域(如石灣陶塑的范圍就沒有這么大),也沒有哪一個陶瓷窯系(如定窯、汝窯、景德鎮(zhèn)窯等)能夠生產(chǎn)如此多的具有文化氣質(zhì)的品種。德化白瓷承擔了中國瓷器海外貿(mào)易的先鋒角色。是最早輸往國外的瓷器之一,宋代即已傳播,大規(guī)模的海外貿(mào)易始于明代。由于德化白瓷作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遠赴歐洲,才激發(fā)了歐洲人對中國瓷器極大的熱忱,尤其是皇家貴族直接參與了德化白瓷的收藏和研制,歐洲各國制瓷業(yè)才得以開始。(筆者為德化古陶瓷研究會會員)
參考文獻:
1、《18世紀法國視野里的中國》,亨利·柯蒂埃著,唐玉清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出版。
2、《中國德化白瓷研究》,劉幼錚著?茖W出版社2007年出版。
3、《中國白——福建德化白瓷》英文版,唐納利著,英國費伯爾兄弟出版社1969年出版。
4、《亞當·馬利克收藏一覽》印尼文、英文版。印尼雅加達1975年出版。
5、《1985年中國白》英文版,美國馬錢特父子公司1985年出版。
6、《中國白——德化瓷》英文版,柯玫瑰、約翰·阿耶斯著,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2002年出版。
7、《中國古代白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英文版,上海博物館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