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窯瓷器的造型有各式碗、盤、托、尊、瓶、瓷塑等,其中瓶的器型最多,有八棱、六棱等異體造型。
葫蘆瓶

酒瓶,亦作陳設器。葫蘆瓶因式樣象葫蘆而名,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其因其吉祥的諧音"福"、"祿"、 歷代皆受歡迎,且演變?yōu)槠渌煨停粋戎чL流,另一安執(zhí)手,既成葫蘆式執(zhí)壺,明嘉靖年間多見。
玉壺春瓶

始見于宋,宋、元時期多作酒器,明、清時期作陳設器。一說以"玉壺在春"而名。在玉壺春瓶的兩側分別裝上把手和長流(壺嘴),就是執(zhí)壺,多用來置酒。
琮式瓶

官窯特有的祭祀器。因圓口方身,形似玉琮而名。玉琮上下相通,但琮式瓶有底。
梅瓶

一說因插一剪梅而名,另一說是酒瓶,因可裝一斤酒,故有些古書上又稱之為經(jīng)(斤)瓶。宋代用作酒器。明代皇家有用梅瓶隨葬的現(xiàn)象。清代一般用作陳設。
天球瓶、賞瓶


陳設器。天球瓶因其腹部造型似球而名。
賞瓶,其與天球瓶造型的不同之處僅在于口部外撇,因最初用于宮廷賞賜,故名。
壁瓶

作半器造型,因掛于墻壁而名。最早見于明代萬歷時期。清乾隆官窯有轎瓶,專用于乾隆皇帝出行時掛于轎子的內(nèi)壁。乾隆帝特別青睞轎瓶,他有七首詠轎瓶的詩刻于各式官窯粉彩轎瓶上。
轉旋器

陳設器,清乾隆朝唐英督窯期間生產(chǎn)的特種工藝品。各式轉旋瓶的外觀大同小異,但內(nèi)部結構與制作工藝不同,有轉動頸部帶動內(nèi)膽旋轉動的轉頸(心)瓶,有利用水的動力轉動內(nèi)膽,以通過外套瓶的鏤空花紋,觀賞內(nèi)膽上描繪的花紋,形似走馬燈的轉心瓶。除各式瓶外,還有外套瓶轉動而內(nèi)膽瓶不轉的外轉葫蘆式燈盞、轉旋高足碗、轉旋筆筒等。畫面上的葫蘆式燈盞即是外轉內(nèi)不轉的結構。轉旋器的結構巧奪天工,僅臺北、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有藏,且數(shù)量不多,大部分為一式一件,無復品。轉旋器至今仿制未果。粉彩甲子轉頸筆筒,上腹部書十二天干,下腹部繪十地支,轉動瓶頸,使兩者轉換相配,妙哉。
尊

尊的式樣與瓶大同小異,差異在于口、頸部的直徑與腹徑之比。相對而言,前者比例較大的為尊,反之稱瓶。
五供

五供是佛前供器,由一只香爐、二只花觚、二只燭臺組成。香爐仿青銅鼎、花觚仿青銅觚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