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現當代陶藝作品展”開幕

黃煥義作品(上)

李磊穎作品(中)

張婧婧作品(下)
中國學院派陶瓷現狀如何?它和傳統(tǒng)陶瓷藝術構成了怎樣的接力、演化和變法的關系?在現當代陶瓷收藏進入熱潮的當口,仙霞路650號的虹橋當代藝術館即日起至7月10日舉行的“2010現當代陶藝作品展”,將以分量極重的陣容和充滿新意的展品來回答這些學術命題。
來自中國陶瓷藝術最高學府中央美院、中國美院、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等的教授和新銳們,以及來自景德鎮(zhèn)的新中國三代陶瓷藝術家共100位,構成了這個展覽的主體,他們中的八成參加過全國美展陶瓷類評比,去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陶瓷類金銀銅獎獲得者本次都有代表作參展。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方面,由陸軍、何炳欽、楊冰、寧鋼、黃煥義、張景輝、呂金泉、金文偉、羅小聰、龔保家、李磊穎、張婧婧等教授領銜。他們的作品風格各異,或善于青花人物,或大膽地運用高溫顏色釉的潑墨,或鐘情于造型變化的陶藝,還有的則精于釉上細膩傳神的粉彩色。其中,羅小聰教授的青花民居系列的作品特別受歡迎,一幅幅形式感強烈的作品沖擊著人們的視覺;像一首又一首優(yōu)美的旋律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似山非山,似水又非水,時兒簡潔明快、時兒熱情奔放。他獨創(chuàng)的“剔青”工藝,改變了青花技法中用筆繪畫的傳統(tǒng),采用了以刀代筆的手法,是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新。
學院派青年藝術家朱斐翡、詹偉、鄒樂、趙蘭濤、劉穎睿、劉樂君、劉錨錨的作品也是個性十足,受到不少青年新銳藏家的青睞。雖然現在他們的名氣和學術地位尚在起步,但未來的成長性不容小覷。
2009年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上獲得陶藝類金獎的孟福偉、銀獎的鈔子偉、銅獎的張婧婧的作品也首次在上海集中亮相。畢業(yè)于中央美院的孟福偉直面“5·12”汶川大地震,以其精準的人物造型,紀實性地描繪了地震災難和人們的抗震精神,此次來滬的作品場面震撼,數百件陶瓷合成一件作品,光布展這一件作品就用了一整天。鈔子偉用超寫實的技法塑造了人們熟悉的交通工具,他的作品曾在北京798和臺灣地區(qū)展出,廣受矚目。張婧婧的極簡主義陶瓷和上述兩位獲獎者一樣,都接近于雕塑,其簡約的線條和豐富的陶瓷語言使得作品在家庭和會所布置中顯得格外大氣。
主辦方景德鎮(zhèn)2號展廳表示,現當代陶瓷作品越來越多地受到廣大藏家的關注,國內各大拍賣公司如嘉德等近年來就一直致力于推廣當代學院派作品以及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大師們的經典作品,這兩者已經構成了中國當代陶瓷發(fā)展和民間收藏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