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出土陶瓷,需經過碎片的拼對、粘結、補配、仿色作舊等過程,才能恢復陶瓷器物的原貌。粘結材料主要有硝基纖維素、聚苯乙烯、丙酮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酮溶液、914環(huán)氧樹脂快干膠、GJ301快干膠等。最方便快捷的還要屬熱熔膠,這種膠的型號與性能我們在后面膠粘劑和模具翻制部分中介紹。這種熱溶膠呈棍狀,用時在酒精燈上烤化,涂在陶片茬口上,迅速將陶片拼對,立即粘對。如果粘錯位,將粘縫在火上一烤即化開,校對后離開火焰,又粘牢了。使用粘接劑的凝固時間在半小時以上的,陶片接縫要緊緊的擠合攏,用一根有松緊性的綁帶把壓力維持到至少半小時之久。最好陶片置于砂箱內,便于與其他陶片以任何適當角度粘合不易錯位。大型破碎陶器粘接則用小砂袋襯墊。接縫上擠出的多余膠干燥后用一把鋒利刀刮除。
造型各異的東漢彩繪雜技俑,在清理一座大型東漢磚室墓時,臨近墓底連下幾天雨,將墓內淤土濕透,當清理出這組陶涌時,曾被盜擾過,頭與肢體四散分家,出土時泥糊難辨。將其運回室內處理時先剔除泥土,棉球沾水輕輕擦洗,紅外燈下烘烤脫水。這批雜耍俑粉彩基本脫落,殘留的朱繪衣紋依稀可辨,凡衣紋清出當即進行加固。這組陶俑燒的火候不夠,比較酥脆,潔除烘干后用5%的聚乙稀醇縮丁醛、乙醇,對俑胎滲固,這種材料會反白,正好與白色粉彩底色一致。面對數(shù)百截殘頭斷肢,拼對工作很麻煩,只有拼對兩截粘一段,放在一邊,遇上再粘一截,多件同時校對,很難一下拼出一件完整俑人。為了粘接牢固,主琴脛部、四肢內芯均用竹簽加固,對接固定孔用一只鐘表起子,手拿著輕輕向里捻著鉆至1cm深,胎質脆用力過大會造成再破碎。然后將對接孔內灌膠,裁2cm長竹簽對插進孔內,斷茬縫擠嚴,擠出的余膠干后刮除。稠漆汁調石膏、色料填補殘缺,修復后作舊。殘缺的手、腳、冠、飾等維持原狀,不搞任何添加復原。對于出土的陶瓷收藏品來講,一定要仔細小心的做好處理。
另外在修復印紋陶時,如將陶器殘缺復原要求紋飾一致,可采用塑型復原法。首先將文物放在轉盤上固定,繪出它的整體形象及內徑、外徑圓周等處及尺寸,然后用油泥參照圖紙把缺少的部分全部補齊,表面要略高出實物2mm,以便下一步壓印紋飾。經檢驗定型后,方可印紋。繩紋,根據(jù)陶器上面的繩紋粗細,用麻搓成一條相似的麻繩,繩長30cm,再選一根木棍,木根長15cm,直徑1.5cm,在木棍的一頭把繩固定住,按照陶器上面的繩紋間隔,把麻繩纏繞上去,呈螺旋形。為了印紋準確,將制好的印紋工具,用一塊油泥片進行試印,如印出的繩紋租細,間隔不合要求,可進行調整,為使印紋不粘工具,印紋前先在泥型表面用排筆均勻地彈撒一些滑石粉,接著從殘缺范圍的邊,順著原有繩紋的方向自上而下的滾印。但要注意其終結總應搭到舊的繩紋上面,使新印上去的繩紋和原有陶器上面的繩紋連接起來,做到規(guī)則而不亂行。每印一次都要注意到舊繩紋的連接,使新舊繩紋盡可能地一致起來。采用其它自制工具,同樣可以印出相應的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