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藝術博物館、北京博華文盛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焦作市博物館共同主辦,并由北京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作為支持單位的《當陽峪瓷學術展》于2010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在位于北京海淀區(qū)西三環(huán)北路的明清寶剎萬壽寺,即北京藝術博物館的館舍內舉辦隆重的開幕儀式。展覽將持續(xù)到2010年8月18日結束,為期三個月。
這也是近年來北京藝術博物館與相關單位合作推出《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文化展》、《毛家灣出土瓷器珍品展》后的又一個高水平的瓷器類專題展覽。
此次展覽展品主要來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焦作市博物館,部分來自民間藏家,數(shù)量二百余件,是當陽峪瓷器首次來京展出,也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當陽峪瓷器展,將對當陽峪瓷器學術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陽峪窯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西北約22公里的西村鄉(xiāng)當陽峪村,因其所在地而得名,是我國宋、金時期北京著名陶瓷窯口。20世紀30年代,英國人最早對于當陽峪窯進行了考古挖掘,其后瑞典人、日本人也來到當陽峪進行了考察,并發(fā)表了學術論文。工藝精湛、造型華美、氣韻不凡的當陽峪瓷日漸為學界和收藏界所重視。
“當陽峪”之名,英國學者司瓦洛和瑞典學者卡爾貝克稱為“焦作窯”,日本學者小山富士夫稱為“修武窯”,中國學者周肇祥、陳萬里、葉喆民稱為“當陽峪窯”。
1963年6月20日,“當陽峪瓷窯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修武縣人民政府同日立碑。2006年5月25日,“當陽峪瓷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于同日立碑。
由此可見,當陽峪窯在中國文化遺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日本著名的古陶瓷專家小山富士夫于1951年發(fā)表于《美術研究》的《北宋的修武窯》一文對當陽峪瓷的美學價值是這樣評價的:“一提起修武窯,今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藝術美感。從不同的角度看,修武窯比定窯、汝窯更有魅力,但是從古至今卻完全不被世人所知,真是不可思議。今后修武窯的重要性一定會被世人認可,并且能夠得到全世界的關注。”
當陽峪窯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規(guī)模宏大,1933年前后,英國人司瓦洛、瑞典人卡爾貝克在當陽峪仍見有400余座窯爐、作坊等遺存。二是品種多,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有數(shù)十種之多。三是工藝精湛獨特,當陽峪窯瓷器燒造往往就地取材,粗料細作,博采眾長,不斷創(chuàng)新,絞胎、教化妝粉和剔花工藝產品在宋金時期就深受世人喜愛,精湛獨特的技法獨步天下,影響南北。
業(yè)內人士認為,《當陽峪窯瓷學術展》是一個極具學術性和觀賞性的專題展覽,有助于學界對當陽峪窯進行深入研究,也能使當陽峪窯和當陽峪瓷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遺產精品為更多的人所認同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