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山與他的作品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藝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樹根與泥土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小分子,然而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自然事物,造就了一段段佳話。因勢發(fā)展的樹根,在有心人的創(chuàng)造下,成了人們崇拜的圖騰,樹根的天然造型,被賞識者帶回家裝飾了人們的生活;泥土也釋放芳香,以它特有的黏性與固定性,讓人們可以塑造出對生活有用的器件,可根據人們的想象力,塑造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不管是從縱向還是橫向上,都在人類的發(fā)展史上抹上了一筆濃重的色彩。陶瓷文化、根雕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縮影。
馳名中外,瓷塑文化
德化因水而美麗,因土而文明,千年不減的窯火,幻化出萬般珍品。近幾年,德化陶瓷產業(yè)向文化型的成功轉變,豐富了陶瓷的主題及文化內涵。王大山驚喜于家鄉(xiāng)“鬼斧神工”的陶瓷魅力,面對一件件精美絕倫的作品,愛不釋手。王大山,福建德化人氏,1985年畢業(yè)于現廈門-福建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系。
瓷塑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德化瓷塑馳名中外,特別是從明代開始采用“白如雪、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優(yōu)質高嶺土,瓷胎致密,瑩潤透亮,眼觀與手感不同于其他地區(qū),被稱為“中國白”。其中,以明代藝術巨匠何朝宗為代表的宗教瓷塑還被冠以“東方藝術”的美譽。藝術在傳承,近現代藝術家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主題更為豐富,釉藝上也取得很大的突破,并將高溫釉藝運用于瓷塑上,使得瓷塑產生千變萬化的效果,引起人們的遐思。藝術家努力發(fā)揮陶瓷材質美感,揉合現代美學表現方式,賦予陶瓷藝術新價值、新生命。
從事幾十年藝術的王大山,不斷探尋藝術的新領域。他說:“藝術是無界限的,美是統(tǒng)一的,東方文化、西洋文化、傳統(tǒng)文化、現代文化……他們之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可以互相彌補、互相融合。”他突發(fā)奇想,何不嘗試將根雕與瓷塑完美地藝術融合在一起。
奇巧結合,根雕魅力
王大山在十幾年前就開始鐘情于根雕藝術,他跋山涉水,到處尋覓,已累積很多造型各異,各種材質的根雕。閑時,王大山還找來大量有關根雕的書籍研究,并和根雕專業(yè)人士探討,這在精力、財力、物力上,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夠達到的。當時有不少人投來不理解的目光,他們認為這些根雕奇形怪狀,甚是丑陋,連當柴火都沒價值,珍藏在家更是占用地方。但是,王大山以他用藝術家的眼光看,這些都是無價之寶,都是美不勝收的藝術品,堅信總有恰到好處的時候。
山野的根,是大自然的造化,藝術的根,是大自然的精靈。根雕藝術是根據原材料的自然形態(tài),因勢造形,因材施藝,“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制作而成,集中體現了他的自然美。根雕是一種奇巧結合的獨特造型藝術,表現出它的過去與未來,凝聚著中國道學傳統(tǒng)“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根雕妙在于似與不似之間,只有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才能從形里找到它的神韻,找出它的奇、特、怪、妙之處,只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與聯想力,才能領略創(chuàng)作者所要表達的自然根的豐富思想內容及獨特的藝術形象,甚至可以突破作者思路,找出更深刻的內涵。
“天人合一”,締造佳作
王大山深入根雕靈魂,突破思路,突發(fā)奇想,將根雕與瓷雕藝術完美相融合。王大山認為瓷雕是經過藝術家精心創(chuàng)作的作品,而根雕是天然的,兩者的結合是“天人合一”的佳作。然而根雕與瓷塑的搭配不是隨意搭配,這是一項具有十分藝術性的行為,要從材質、造型、美學等方面入手。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要有一定的藝術造詣,藝術感悟力,審美能力、美學知識及一定的社會閱歷等。
王大山介紹說:“首先是材料的選擇。在平時就要養(yǎng)成一種收藏的習慣,只要你覺得美的東西就要收藏好。‘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其次是造型的搭配。視覺感受特別重要,圓與扁、長與短、復雜與簡單等要相輔相成,揚長避短,符合常理。”比如下圖中根雕是橋型的,線條簡潔、流暢,這樣配上一尊小型的瓷雕,橫上配一點,非常完美。人們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藝術潛在力,可以想象在此根雕放一尊立像觀音,橫上一豎,既符合審美規(guī)律,又營造出無窮的意境,美不勝收!正所謂:“詩無達估。”同理,藝術也是無止境的,百搭瓷雕與根雕,尋求最佳境界!

瓷雕與根雕的完美藝術融合,突破了瓷雕與根雕本身的藝術內涵,不但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品位,而且給人無限情趣和無窮思緒,徜徉在“天、地、人”之間。瓷雕與根雕的結合,增強了陶瓷藝術的空間感,置陶瓷于自然根雕中,滿足了人們向往自然、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藝術心理追求;在根雕上置放陶瓷精品,收縮了根雕的野性,賦予根雕新的精神、文化內涵;睘楹啠瘜憣崬槌橄,從重技藝到重觀念,王大山采用現代觀念,將瓷雕與根雕的完美藝術相融合,飽含著內斂的藝術張力,推藝術為新的境界,“此時無聲勝有聲”。(小俠、小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