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祝雙良帶著淘金夢只身來到武漢,他惟一的一本錢就是駕照。到了武漢,他才知道這并非一個遍地黃金的城市。即使有駕照,祝雙良在武漢也很難找到一份開車的工作,因為不是本地人,而且也沒有駕齡。
“最后,在武漢青山區(qū)一冶公司工作的舅舅,介紹我在他們公司的運輸隊里開起了翻斗車。頭一年,我純粹是實習,沒有一點收入,連住房、伙食也都要自己解決。我只能暫住在舅舅家。實習期過了,我終于有了每月120塊錢的收入,這在當時算是不錯了。”
當祝雙良打算一門心思地在“一冶”做下去的時候,家里卻催著他回家結婚。
“那時,弟弟的小孩都有四歲了,我連個對象都還沒有。迫于家里的壓力,我辭去了工作,回到家鄉(xiāng)。
第一個淘金夢就這樣,碎了!
結婚第三天,帶著老婆二闖武漢
結婚之后,我在家里做了整整一年的農活,也度過了人生中最苦悶、難熬的一年。想著自己出來打工好幾年,卻沒能改變家里的生活環(huán)境。房子還是那個茅草房子,父母親卻一天比一天蒼老了,我的心里不是個滋味。結婚后的第三天,我就帶著妻子回到了武漢,當時我們身上僅有的錢,就是妻子400元的嫁妝。
在武漢,我考慮再三,當年一個月120塊錢的工資,是不可能養(yǎng)活我們倆的。于是,我和老婆在青山區(qū)45街集貿市場租下一個攤位,開始賣菜。當時的攤位費是每月90塊。
剛開始賣菜時,我們和其他商販一樣,都是到蔬菜批發(fā)市場上進貨。可是,運回來的蔬菜總是“蔫蔫”地,顧客買起來,也免不了挑來挑去,到最后還總有一些“難看”的菜賣不出去。
我想,如果能夠直接到菜農家里買菜,再運回來賣,這樣,不僅價格比從批發(fā)市場上進貨便宜,而且菜肯定會更新鮮,更好賣!
說干就干。那段時間,我和老婆每天下午都到武漢東西湖農場的農戶那里買菜。為了節(jié)約成本,我們還提出自己到田里摘菜,只要以最便宜的價格賣給我們就行。這樣一來,我和妻子常常是下午摘菜,半夜里再將菜一一整理,第二天一大早就拿到集貿市場上去賣。
這樣,我和老婆天天晚上要熬夜,很辛苦,但是由于我們的蔬菜新鮮,而且整理得又干凈又好看,客人越來越多,就連周邊的酒店都長期光顧我們。所以,我們的菜通常在上午8點以前就賣完了。那時,整個集貿市場就數(shù)我的菜攤生意最好!
一年下來,除去日常的開支,我們攢下了近一萬塊錢!更重要的是,在賣菜過程中,我學到了不少生意經。
做老實買賣,成就幾十萬家產
1991年,位于武昌洪山區(qū)井崗村的武南糧油批發(fā)市場剛剛建成,對外招標。
“當時,那里荒得很,大多數(shù)人都不看好。那時,國家糧油政策開始松動,買糧買油可以不用糧票了。我相信,糧油市場一定大有前途。”說這話時,祝雙良嘴角透出一絲得意的表情。
“當時,我認準了糧食批發(fā)生意,但是,由于資金很少,還做不了批發(fā)。所以,我們只能先在武南糧油批發(fā)市場一旁的集貿市場上做起了糧油零售生意。但是,由于附近居民少,頭一年,糧油店的生意十分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