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市博物館主辦、本報協(xié)辦的“東方瓷都——德化古瓷器鑒賞展”自5月1日免費展出以來,頗受好評。該展覽展出了泉州民間收藏家郭福榮收藏的近300多件唐至民國德化古瓷器。
這些瓷器都有哪些看點呢?記者昨日采訪了市博物館館長張振玉。
對付貪杯的“公道杯”
張振玉介紹,這次展覽展出了明代德化白瓷的有名器型,有梅花杯、鶴鹿杯,這些作品以裝飾和胎釉的質(zhì)感取勝。
一種有趣的器型叫公道杯,也叫滿招損杯,即器物里的酒水到達一定程度,就會流出來。
那么,酒水究竟是從哪里,又是怎么流出來的呢?講解員小余告訴記者,公道杯的制作是利用物理的虹吸現(xiàn)象。
杯中立著一個老人,中間有一根空心瓷管,倒入的水超過老人胸前時,杯里的水就會從老人裙子下擺的孔里漏出來,一滴不剩。古時候,這種杯子專用來對付貪杯的人。
本來公道杯還應(yīng)有個底盤,用來裝漏出的水,但這個公道杯的底盤缺失了。
德化瓷到了后期,設(shè)計越來越人性化。除了公道杯,民國時生產(chǎn)的五彩和白釉兩種執(zhí)壺人物坐像也很有意思。一個古代婦女頭上的發(fā)髻,居然是一個酒壺的蓋子,可以拎下來。她一手叉腰,另一手托起一只小酒壺,酒水就從其壺嘴里倒出來。

有抗戰(zhàn)特色的德化茶盤
展覽上有一組上世紀(jì)40年代生產(chǎn)的墨彩山水紋茶盤,盤上畫的是山水畫,還題有“抗戰(zhàn)建國”“還我河山”“百戰(zhàn)百勝”的字樣。這些抗戰(zhàn)時期燒的瓷器,留下了明顯的時代特征。
德化茶盤也很有名,除了上述的墨彩山水紋茶盤,還有同一時期生產(chǎn)的綠彩山水紋茶盤,形狀有方形、圓形、菱花邊、八角形的。
德化窯中最大的青花瓶
因泥土做大件瓷器易變形,德化瓷大多器型小,但展品中清康乾時期的棒槌瓶和鳳尾瓶,有40多厘米高。這么大的作品能完整保存下來,實屬稀罕珍貴。
清代青花山水紋瓶即棒槌狀的花瓶,高45.5厘米,胸腹圓徑13.5厘米,是德化民窯中燒出的最大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