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近日推出的30萬字全彩圖文本《宜興均陶》,首次系統(tǒng)考述了宜興均陶的歷史沿革、工藝特色、品種門類、歷史成就等,對宜興均陶進行一次全面的展示。
宜興均陶是指宜興均山一帶生產(chǎn)的帶釉陶器。早在東漢時期宜興地區(qū)就開始燒造釉陶。至唐代,均山窯所產(chǎn)壇罐已內(nèi)外施釉。北宋宣和年間,宮廷陳設貢器中已有仿宜均鷸蚌式洗的鈞窯蟠桃核筆洗和仿宜均長頸瓶的汝窯粉青紙槌奉華瓶。明代的歐窯和清代的葛窯是歷史上生產(chǎn)宜興均陶的名窯。《宜興均陶》第一章即講述了宜均的歷史沿革。
宜興均陶以其特有的“均釉”和“堆花”著稱于世。均陶釉色最大的特點是釉面醇厚、清雅,并在燒成中產(chǎn)生奇異的窯變現(xiàn)象,釉面會呈現(xiàn)出斑斕璀璨、五彩繽紛的效果。大拇指堆花是均陶獨特的裝飾手法,堆貼的畫面不僅有單純的紋飾,也有以花鳥、山水、人物等為題材的圖案,即所謂的“拇指堆出大景致,竹尖點出龍虎睛”。關于宜均的這些工藝特色,《宜興均陶》一書進行了全面的展示。
宜興均陶作為陶都宜興的一種特色產(chǎn)品,雖然歷史悠久,但文獻記載較為簡單!兑伺d均陶》一書同時輯錄了部分有關宜興均陶的研究文章,其中既有探討宜均的歷史起源,如李壯大的《宜興均陶歷史起源初探及有關問題》;也有對宜均藝術特色、工藝的鉆研,如徐達明的《宜興窯均釉陶品賞》,方衛(wèi)民的《陶都宜興大拇指堆貼畫的個性》,李守才的《陶瓷堆花工藝技巧的探討》;還有對宜均代表人物藝術人生的追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