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雕塑史上,唐朝是取得光輝成就的偉大時期。從洛陽龍門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廣元皇澤寺石窟等,到寺廟、陵墓、碑刻的巨型石雕、泥塑佛、像、陪葬用的各種陶俑,專供宮廷皇室達官顯貴在生活中享用的玉器、金銀器等等都表現出唐代雕塑工藝技巧的精湛和成就。在雕塑藝術的研究中唐代的三彩釉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料,大量的生活用具雕塑成人物、動物、居屋陳設、庭園假山、疊石等形象。這些雕塑規(guī)格都不大,貼近人的生活,用雕塑和彩釉再現了多姿多彩的大唐盛世。唐三彩的各類雕塑中,馬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它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欣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博物館、藝術館、收藏家都重金收購。可是社會唐三彩馬的贗品很多,對唐三彩,特別是三彩陶馬的仿制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幾乎與中國現代史一樣的漫長。二十世紀初,修隴海鐵路修到河南洛陽一帶時,挖開了數千座各個時期的墓葬,特別是唐朝墓葬數量最多,規(guī)模宏偉,出土的珍貴文物也最多。在這些出土物中唐三彩陶俑絢麗多姿、光彩奪目。當這些珍貴文物傳到北京時引起了國學大師王國維、羅振玉兩位先生的重視。他們以淵博的學識加以考證,并將它們介紹給社會,從學術上闡述這些東西的本質和學術價值。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人們看到這些精美絕倫的東西,反映強烈,看到了我們民族在古代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聯想到我們祖國絕不甘心于現實的貧弱和苦難,相信一定會有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民族精神為之振奮,不少人重金收藏。在以后幾十年隨著考古工作的發(fā)展,陶俑和三彩不斷的有發(fā)現。隨后沒良知的古董商打起了作假三彩賺錢的主意。三彩馬是他們仿制的重點,也作的最多。這些人仿制技巧也代代相傳,一代比一代精美,一代比一代專業(yè)化,有的仿三彩的作坊已經經營了幾十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49年以后有的消失了,有的合并成規(guī)模相當大的工廠。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利益的驅動,制作假古董成為一些發(fā)家致富的門道,對三彩馬的制作更加精美。有的作得與真不異,很難分辨真假。過去我也寫過一些小文章時三彩馬的鑒定作過一些分析,為了加深對三彩的認識,我決定對這個問題加以補充,根據對唐三彩馬研究積累的資料,對三彩馬制作工藝、藝術成就和真假辨識加以補充,增加一些實物資料,供研究者、收藏界的朋友參考,有不正確的地方請加以指正。
一、三彩陶馬的種類和造型結構
根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資料統(tǒng)計,不同規(guī)格不同形態(tài)的馬有二十種之多①。現在距當時已有十七年之久,這漫長的時間里無論墓葬、窯址,還是博物館、藝術館、民間收藏都有很多新的發(fā)現,所以三彩陶馬一定會更加豐富,現在我們選擇其中的一部分,將三彩馬的特征加以介紹。
。ㄒ唬 光背馬類型
光背馬主要是沒有鞍、絥和任何佩飾,有的屬于放牧中的休閑狀態(tài)的馬,如1970年陜西省咸陽市契苾明墓出土的一匹馬和牽馬俑。馬高68厘米,人高49厘米。馬頭較小,脖子較長,兩耳豎立,頭頸耳都前伸,雙眼平視,張嘴露齒,鼻孔收緊,面骨顯露,作嘶鳴狀。背部較平,胸部和臀部肌肉發(fā)達。四條腿作站立狀,上端肌肉發(fā)達,但與皮繃得很緊,下肢很瘦,破皮見骨。主要突出優(yōu)美的線型結構和富有彈性的肌肉質感。底座為一長方形盒蓋形,比較少見。牽馬俑為中年胡人,頭戴尖頂戞吉斯高帽,身穿翻領窄袖衫,腳穿高筒皮靴。兩手舉于胸前作牽引狀。人塑的精干健壯,但和馬相比小的很多,突出馬的英姿神韻,有助于表現主題。在陜西乾縣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有座永泰公主墓,出土兩匹光背馬,在青青的芳草地上,一匹俯首覓食,一匹昂首嘶鳴,身軀健美,四腿有力,略微前驅。形象生動體現杜甫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描寫的“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有的是剛從激戰(zhàn)的沙場退下,剛卸下戎裝佩頭,出著粗氣。塑得昂首鼓睛,牙根緊咬,豎耳翹尾,戰(zhàn)斗的激情十分昂揚,正如杜甫在《秦州雜詩二十首》中描寫的:“哀鳴思戰(zhàn)斗,迥立向蒼蒼”。
。ǘ┌采像R具的馬
這類馬的數量最多,有大小不同的規(guī)格,裝飾佩戴有簡潔和華麗之分。從馬的規(guī)格和打扮顯示主人的身份、追求和富貴的程度。裝飾最簡單的馬如洛陽市徐家村唐墓出土的一件白馬,高46厘米。馬安靜的站在長方形平板上,馬背上只有淺褐色的韉,馬鞍被綠色的絥裹住,沒有任何佩飾和華貴的色彩,顯出矯健的身軀,發(fā)達的肌肉,富有彈性的線型美,眉骨突出,兩眼內凹,張嘴嘶鳴,生機蓬勃。有的裝飾比較簡單,但氣概不凡。1969年洛陽一座唐墓出土一匹高頭黑色駿馬。其造型是,馬的四蹄站立在一個較薄的平板上,縮頸低首,胸部較寬肥,肌肉股股突出,健美的線條清晰可見,臀部略收,縛尾上翹,四肢極結實,下肢精瘦,破皮見骨。面部、鬃鬣、攀胸、障泥、四蹄等部位施白釉,韉施褐黃釉,鞍絥為綠色,全身施黑釉。沒有豪華打扮,而炯炯的目光,勻婷的骨肉,不凡的雄姿,全身烏黑光亮,將此馬塑成唐三彩中的最具生機的駿馬。工匠最富匠心之處是不在乎打扮,而在意馬的精神。垂頭、煽鼻、畫眉、點睛以及相對而小的牽馬人,對黑馬的駿美是最好的烘托。有的馬不但形體高大,而且裝飾漂亮,彩釉極為復雜,顯示出豪華氣派。洛陽唐墓出土一匹三彩馬,馬高72厘米,人高62厘米。陶馬塑的極為雄健高大,靜靜地站在薄薄的長方形平板上,兩耳上豎,耳心像兩側面,鬃鬣很長,從頭頂兩耳中間梳向前額。至臉部分向兩邊,幾乎將眼罩蓋住,額下的鼻梁上是表示黃金錘鍱成的寶相形的當盧,鼻孔上端和面頰也有結構相似的絡頭。脖子上的鬃鬣既長又厚,蓋住馬頸一多半。鞍、絥和韉都不高,但障泥確一直披蓋至馬的肚腹。當盧、攀胸、流蘇、杏葉、嘴啣的鑣、尻帶、鞢革燮都是特殊工藝雕琢而成。頸部、胸部、臀部都用富有彈性的線條構成勁健的肌肉感。四條馬腿上端壯實有度,下端連馬蹄的部位精瘦,破皮見骨。馬尾束扎得很小,向上翹起。胎泥比較粗,白中泛紅。三彩釉有白色、墨綠、油綠、黃色、褐黃、黑褐等色,十分復雜,在窯中焙燒時流淌、浸漫、綜合,斑斕絢麗,多姿多彩,手法既大膽又細膩。牽馬人是一個深目高鼻的胡人,頭戴卷沿尖頂的戞吉斯氈帽,身穿翻領長衫,腰系寬帶,腳穿長筒皮靴,兩手作牽引狀。工匠塑的是胡人壯漢,但在駿馬面前卻顯得矮小,烘托出高頭大馬的英姿和不平凡的氣勢。
(三)火珠馬
這類馬在陜西省乾縣乾陵陪葬墓懿德太子墓和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的三彩駿馬中都有這種造型,可惜背上火珠丟失,只留下一點痕跡。日本永青文庫收藏了一件火珠馬,高73.7厘米。該馬塑造得雄健碩大,兩耳上豎,頭比較小,頸部比較長,上端較瘦,下端肥大,相差比較明顯。身軀較長,腹部相對肌肉肥實。臀部使用的線型弧度相對小一些,所以不像一般唐馬臀那么圓鼓,胸部比較寬,但表現肌肉的線條彎曲度也不是那么強,比較平緩。腿部相當長,比一般馬的腿要長一些,整個腿都比較瘦,尤其與蹄相接的部位真是破皮見骨。站立的平板也比較薄,鬃鬣較長,額前梳至眉端,眼大睛鼓,面部配置絡頭、當盧、口中啣鑣。頸部的鬃鬣整齊有序的梳至肩部,攀胸、杏葉、尻帶、流蘇配置很精美,鞍韉上綠色障泥作參參披離狀,一直搭至腹體下端。臀部上端安置一火珠,與尻帶相連將其固定。釉的基本色調為淺棕紅色。當盧、流蘇、障泥為墨綠色。鬃鬣、攀胸等細部為白色。
(四)俯首立馬
香港徐氏藝術館一件高大三彩俯首立馬。高62.9厘米,長78厘米。該馬站立在長方形平板上。四腿非常勁健的立直,下端最瘦的脛部有一定彎曲度,非常有勁。形體高大,身軀站得很直,胸部、背部、臀部乃至腹部肌肉塑的都很結實,特別胸部肌肉一股一股向外鼓出,臀部線條剛勁而富有彈性,縛尾小而尖,向上卷曲。最突出之點是脖子伸的很長,俯身而下成彎弓形,低頭啃蹄,鬃鬣梳剪整齊,即便頭垂至地也不散亂。鞍、絥、韉、障泥、攀胸、流蘇、尻帶、杏葉、鞢革燮以及頭上的絡頭都很齊全。鞍韉、鬃鬣是白釉,馬背等上端部位以白色為主兼有醬黃、醬褐和褐黑等色,下端主要為深沉的黑褐色。這樣的馬創(chuàng)作方法上很有新意,馬的形象十分駿美,打扮裝飾和彩釉都很豪華,但在神情上很悠閑,它不像馳騁疆場的戰(zhàn)馬,而是達官顯貴、統(tǒng)治集團上層人物的坐騎。
。ㄎ澹┳作嗉艋R
三彩馬中最高等級、最神氣的馬是一花、二花、三花、五花馬。在馬頸靠近馬頭的部位將鬃鬣剪得短而整齊,在上面留下一朵花。呈方形,上寬下窄,有的花上端略成長方形。在我的研究中我見過一花、二花、三花三彩馬的實物,四花和五花沒有見到。凡是有花的馬都形體高大,氣宇軒昂,佩飾齊全,比如現在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匹一花馬和牽馬俑,馬高53.5厘米,牽馬人高44厘米。是1957年陜西省西安市發(fā)掘的一座唐墓中出土的,墓主人叫鮮于庭誨。該墓出土一大批三彩陶俑等殉葬品,此馬是其中的一件。該馬站立在長方形平板上,舉頭伸頸,頭比較小,精瘦少肉,骨骼清晰,眉骨粗大隆起,眼眸突出,平視前方。脖子粗長,肌肉結實,胸部寬肥,股股溝紋表示肌肉的勁健,腰粗臀肥。前面兩腿挺立,后面兩腿略微彎曲,下端剛勁,善長奔跑,表示它是一匹日行千里的寶馬。鬃鬣梳剪整齊,剪出一花。佩帶的馬具頭部有絡頭、當盧、馬嘴啣鑣 。胸部佩帶攀胸,革帶,垂掛穗形飾物(錘鍱工藝作出的鍱革燮)。背上有馬鞍,鞍下有縟(稱為鞍韉),鞍上有絥,絥的末端扎起,尻部有鞦,垂掛杏葉狀銀花,銀花也是用錘鍱工藝作出寶相花紋。牽馬人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體格健壯,頭戴圓頂卷沿氈帽,身穿圓領緊身長衣,上臂有硬質半臂,半臂下的內衣為窄袖。腳穿尖頭長筒靴。這一組馬和牽馬俑都是白胎,質地較粗,成型穩(wěn)定性極佳。所施的釉以黃褐釉為主,釉層凝厚,黃中透紅。馬鬃鬣、馬花、馬尾、縟墊為白色。革帶、當盧、鑣、鍱★、障泥為綠色,鞍絥為淡黃色。牽馬人頭帽、手、尖頭皮靴為白色,衣服和馬體釉色一樣。綠、白、淡黃除表示不同部位、物件之外,從色彩上對馬起到極佳的烘托作用。
陜西省乾陵博物館藏品中有一件三花馬,高79.5厘米。1971年懿德太子墓出土。工匠雕塑這匹馬時并不追求華貴的裝飾,而是著重表現它不平凡的氣勢。鬃鬣的梳剪和各種佩飾簡潔而不失氣度,用剛勁而富有彈性的線條刻劃矯健的體格,勻婷的骨肉和神完氣足的內在力量。深紅棕的馬色和深綠色的障泥,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匹紅棕烈馬。
在日本國立博物館珍藏一件高69厘米的三花馬,全身為淺紅色,有規(guī)律的布滿白色圓斑。鑣、絡頭、攀胸、鞍、絥、和韉都紅色或油綠色,用彩大膽,手法高超。
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省西安市南何村發(fā)掘了一座唐墓,出土一件三花馬,現在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高54.6厘米。是一匹白馬,棕色鬃鬣梳剪三花。各種佩飾如當盧、絡頭、口啣的鑣都是金黃色,表示用黃金錘鍱而成。正如杜甫在《哀江頭》詩中描寫的:“白馬嚼嚙黃金勒。”攀胸的裝飾如鈴鐺也是金黃色,紫色的胸花意味它是用紫晶雕琢而成。罩蓋在鞍絥上的障泥又寬又長,雕塑成參參披離狀,將駿馬打扮得英姿勃勃。
三花馬是唐代宮廷使用或皇族上層人物享用的馬,在唐初就受到人們的稱贊。唐太宗的陵墓昭陵石刻上的六駿就是三花馬,可見此類馬等級的高貴。宋人樓鑰說:“圉人貴介多雍容,三花剪鬣自官樣”②。郭若虛說:“唐開元天寶之間,承平日久,世尚輕肥,三花飾馬”③。除了三花馬以外還有四花、五花馬。我本人在收集資料研究過程中尚未見到這兩種類型馬的實物。偉大詩人李白在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將進酒》中充滿豪情地描寫五花馬,他寫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共銷萬古愁。”唐三彩中還有很多品種的馬的形象,如各類騎馬俑、舞馬俑、儀仗俑。容我們在以后介紹反映宮廷、貴族生活等方面內容再發(fā)表。了解三彩馬種類和造型結構是藝術欣賞和鑒定的重要條件。
二 、三彩陶馬的制作工藝
唐三彩釉陶用的胎土原料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繼承漢南北朝釉陶的傳統(tǒng),用普通紅土作原料。一種是用北方坩子土,即北方瓷土作原料,北方瓷土是一種再生高嶺土,和南方原生高嶺土相比加工比較容易。三彩陶馬的原料開采和各地陶瓷作坊原料開采一樣,是就地取材,物盡其用,生產富有多樣性。生產日用單色釉陶、三彩釉陶,生活用具和人物、動物形象,也生產白瓷、青瓷、黑瓷、茶葉末釉瓷、醬色釉瓷。三彩馬是各種動物形象中最具特色的一種。三彩馬胎料的化學組成:SiO2 66.93,Al2O3 26.59,Fe2O3 0.73,TiO2 1.24,CaO 0.19,MgO 0.37,K2O 2.15,Na2O 0.41,MnO<0.01。整個三彩作品胎體結構不夠致密,胎色白度不高,大多數白中泛紅,這是泥料中含有鐵的氧化物等雜質,燒成時由于氧化火焰的作用而泛出紅色。在放大鏡下能看到一些大小不勻的顆粒和孔隙,斷裂現象。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顯微觀察,胎料中含有較多粗顆粒石英,未粉碎的粘土團塊和聚集體,說明原料的加工不像對白瓷那樣重視”④。三彩馬造型雖然復雜,但結構規(guī)整、準確,燒成后沒有變形,開裂,胎面鼓泡,顏色變異等瑕疵出現?梢钥闯瞿嗔系哪缶毢完惛裙に囯m然沒有精細白瓷那么嚴格,可也相當到家。
三彩馬最重視的是造型的優(yōu)美和絢麗溫潤的釉色。它是一種低溫釉,三彩釉的化學成分很復雜,根據科學測試主要有:SiO2 30.66,Al2O3 6.56,Fe2O3 0.56,CaO 0.88,MgO 0.25,K2O 0.79,Na2O 0.36,PbO 49.77,P2O5 0.29,CuO 3.81(標本采自河南北縣小黃冶窯三彩綠釉陶片)⑤。三彩的釉色主要是白色、綠色、黃色、黑色四種基本的東西,特殊的加鈷,即藍色。由于加了大量的鉛作為助熔劑,入窯熔燒時釉層很快就有熔融成液體,從上到下釉面沸騰、流淌、浸潤、綜合,形成多姿多彩數不清的彩色效果,絢麗無比,在陶瓷美學上占據著光輝的地位。
三彩馬的制作。三彩陶馬規(guī)格都比較大,有的很大。第一種成型的方法是雕塑成型法,由于形體高大,要用很多泥,用來雕塑的泥拌好之后,能用來塑形,含水量一定很大,這就更加重了泥料的分量。水分大,泥料重,形象塑好之后不易穩(wěn)定,坍塌、開裂、散架的事常有之,這是很難辦的事。聰明的工匠往往用木椿與草秸捆成一雛型,用泥抹成芯子,稍微晾一晾水分,雛型穩(wěn)定后,再用配好的胎泥進行塑造和雕琢,放在陰涼處陰干,到適當時候放在窯里素燒,以穩(wěn)定成型,出窯后經過打磨,施釉,第二次入窯將馬完整燒成。這樣的作品考古發(fā)現不多。第二次入窯主要是燒釉,燒的溫度比較低,第一次燒素胎時木草燒去,芯子脫落,部分作品內芯殘余的黑色灰渣還能看到。陜西的考古工作者就曾發(fā)現過⑥。
第二種成型方法,鑒于第一種成型方法難度很大,成品率低,費工費時,成本高。對成型工藝作了很大的改進。按照預先設計的構想,先塑出一個完整的馬,將此馬解剖分割成若干部分,精心制作,精心修琢。各部分對接的地方都嚴絲合縫,完全有把握的粘接出原設計的馬。將這些部分燒制結實,這就是模。以模為核心,用配置、捏練好的耐高溫,燒成后堅硬耐磨的泥料將其厚厚的裹住,捶打結實,分毫不差。待水分散失,成型穩(wěn)定之后將其一分為二剖開,這就是范。內為模,外為范,范是真正成型的工具。將范放在窯里燒得非常結實,完全硬化之后再出窯,還要將它們的內壁修整得很光滑。用此范來成型,其作法是將泥料捏練好之后,往范內擠壓,兩范相合坯泥粘在一起就成為一個構件。這些構件是馬頭、馬耳、頸、軀體、四肢、馬尾、底。作為之后打開的陶范取出構件,趁泥濕粘接度最佳時候將馬粘接成型,待其穩(wěn)固,修去泥渣,打磨表面。干到一定程度放入窯中焙度,這叫素燒坯胎。坯胎出窯撿選優(yōu)秀者,淘汰有瑕疵的作品,施釉,陰晾到一定程度入窯焙燒,燒成出窯,一件陶馬就燒成了。這種成型方法既快又好。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是部件從范里出來組裝成坯體時可以靈活掌握,比如成型了一個馬,再作時還是用它的身軀,換另一類馬頭,它就變成一匹新馬。將一腿彎曲一腿抬起就是一匹隨宮廷音樂的節(jié)拍而翩翩起舞的舞馬。舉頭,低頭,左顧,右盼都能作出許多新穎的形象。雖然三彩馬種類多,但在考古工作中觀察到出土唐馬將其分類分析,會發(fā)現某一類馬和另一類馬規(guī)格相同,但形態(tài)各異,獨具風姿。放在一起會出現秋風草原,萬馬放牧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