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需要的就是我們培養(yǎng)的
稱謝可滔為職業(yè)教育家的,還有公辦職業(yè)教育學校的“明星校長”吳偉成。這位老校長,曾將所領導的廣州冶金工業(yè)技校打造成廣州公辦職業(yè)技術學校的“明星”。當年全國職業(yè)教育大滑坡的時候,一公一私兩位校長遙相鼓勵,惺惺相惜。
“最困難的那些日子,一些公辦職業(yè)學校一個個倒閉了。但白云學校不但挺過來了,而且規(guī)模越做越大。”吳偉成認為謝可滔真正找到了職業(yè)教育的規(guī)律,“如果他是個單純的生意人,肯定做不到今天”。
謝可滔承認,在職業(yè)教育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也碰到了不少誘惑。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邊是職業(yè)教育不景氣,另一邊,各類貴族小學、中學,各類民辦大學蜂擁而起。但謝可滔沒有動遙他認為,中國的振興不是靠每個人都成為受過大學教育的精英人才,而是要靠更多的技能人才。
內行人都知道,做職業(yè)教育投入大見效慢,不但要自己買地建校舍,還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購進最先進的實驗、實習設備。這些設備,動輒幾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僅此一項,學校每年的支出就有1000多萬元
就說一個汽車維修專業(yè),不但需要維修設備,而且需要車輛。記者在白云學校的實習車間里看到,幾輛高級轎車一字排開,幾個正在上課的學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嶄新的轎車進行“手術”。
“我們搞的是職業(yè)技能教育,而不是學歷教育。”謝可滔總是提醒教職員工。他對教學質量的評判標準是:市場需要的就是我們培養(yǎng)的。因此,每過兩年,謝可滔都會組織全體教師,對國家的許多教材和教學大綱進行修編,或者干脆編寫自己的教材。
當生意人的頭腦里有了理想
今年剛滿40歲的謝可滔,在國內外許多學校讀過書,“但沒拿過一個畢業(yè)證”。學校行政總監(jiān)劉劍鋒一臉嚴肅地說,每到一個學校,他都只挑自己最喜歡的知識學習,其他的課程自然就考不過了。
“每到學校發(fā)展最緊要的關頭,他都會出去學習。”劉劍鋒的這個總結連謝可滔自己都沒意識到。
1992年,辦職業(yè)教育兩年后的謝可滔,去新加坡學習。學成歸來后,廣州白云應用技術學校升格為廣東白云職業(yè)技術學院。
1996年,廣州白云工商技工學校成立。當年,謝可滔參加華東師范大學首期職教管理研究生班。
……
“我想不明白的時候,就會到一些職業(yè)教育走在前面的國家去學習。”“校董”學成回來的那段時間,就是學校校長和中層干部們最頭疼的時候。“一旦學到新東西,他就會在學校大刀闊斧地試。”廣東白云學院副校長何小雄是從中山大學挖過來的人才。
說起“校董”,何小雄又敬又怕。“他很少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而是把從社會上感知到的東西來體驗、探索,想不明白的時候,就到那些國外同類學校中去學習。”何小雄說,今天的白云,許多東西與國外職業(yè)教育完全同步。
今年年初,教育部批準廣東白云職業(yè)技術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并更名為廣東白云學院。學校的校長、教師們興奮不已,“我們終于可以做學問了”。謝可滔卻嚴肅地告訴他們:“我們的本科要培養(yǎng)應用型高技能創(chuàng)新人才,而不是傳統的理論型人才。”
謝可滔的目標是把白云變成應用型大學,要培養(yǎng)的是中國的“灰領”而不是“白領”。但是,他無法說服全校那么多的教授、講師和管理人員。“把全世界最好的職業(yè)教育專家請到學校來,給大家洗腦。”這是行政總監(jiān)劉劍鋒當時接到的命令。
不久,一個耗資100多萬元的國際職業(yè)教育高級論壇在白云召開,國內職教專家潘懋元、王冀生等和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9個國家地區(qū)的專家學者20多人,在白云學院進行了一場為期3天的頭腦風暴。
“我說的大家可能不信,但這些頂尖專家說的,大家總該信了吧。”謝可滔喜歡借助外力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些年來,他每個假期都會帶著學校的各級負責人及教師到海外考察。
何小雄說,學校每年假期都要派教師到國外學習,每個教師學完后都要拿到相關的證書,否則出國所有費用不予報銷。
“我們要培養(yǎng)中國最棒的應用型人才。”謝可滔說,董事會已經決定,在未來5年里,再投入5億元,把白云打造成中國最棒的應用型工程技術大學。
或許與職業(yè)教育的特性有關,謝可滔從來不談“理想”兩個字。但在許多同行的眼里,職業(yè)教育就是他最大的理想。“當生意人的頭腦里有了理想。”這是吳偉成對謝可滔的評價。